玩酷网

怎么样做好社区党建工作?

清晨六点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灯光已经亮起。老党员李大爷正把磨好的豆浆分装到保温桶里,旁边是年轻党员小陈在整理"党员代办

清晨六点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灯光已经亮起。老党员李大爷正把磨好的豆浆分装到保温桶里,旁边是年轻党员小陈在整理"党员代办清单"。

窗外,晨练的老人与匆匆上班的年轻人擦肩而过,在这个被梧桐树环绕的老旧小区里,新与旧、快与慢,正在党建引领下编织出独特的共生图景。

一、党建扎根的土壤:在市井烟火中触摸需求

社区党建不是悬浮在文件上的概念,而是生长在家长里短中的生命体。在上海市长宁区某个弄堂里,党支部把组织生活会开在了石库门的天井里。

居民们端着搪瓷杯,七嘴八舌讨论着小区加装电梯的可行性。当老党员张阿姨掏出笔记本,把每户的特殊困难逐一记录时,党建的温度在笔尖下流淌成涓涓细流。

这种扎根需要精准的需求感知。北京市某社区推行的"三问工作法"颇具启示:进门前问需求、交谈中问困难、临走时问建议。

党员志愿者小刘在走访中发现,独居老人需要的不仅是生活物资,更是每周一次能说说心里话的"陪伴时间"。这种需求洞察,让党建工作从"送温暖"升级为"种温暖"。

二、组织力生长的路径:让红色基因迸发活力

党建引领不是单向度的管理,而是多维度的共治。成都市某社区探索的"院落党支部"模式,将党组织神经末梢延伸到每个单元门。

当化粪池堵塞引发居民抱怨时,院落党支部书记老周没有简单联系市政部门,而是召集党员、物业、居民代表开了场"坝坝会"。三小时后,各方不仅确定了维修方案,还建立了院落公共设施维护基金。

这种组织力需要制度支撑。深圳市南山区推行的"党员积分制",将参与社区治理、联系服务群众等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既激发了党员参与热情,又形成了良性竞争机制。

当90后党员小王用积分兑换到社区共享的办公空间时,他感慨:"原来服务社区也能收获成长红利。"

三、精神家园的浇筑:在共情共鸣中凝聚共识

社区党建的深层目标是构建精神共同体。武汉市青山区某社区打造的"红色记忆馆",用老物件讲述社区发展史。

当新入住的年轻夫妻在展馆里看到三十年前居民自建煤棚的照片时,对社区改造多了份理解:"原来这里每一块砖都有故事。"这种文化认同,让社区治理从"要我做"转变为"一起做"。

情感联结是精神家园的基石。疫情期间,杭州市某社区党支部建立的"共享药箱",不仅解决了居民的燃眉之急,更催生了邻里互助的新风尚。

居民李女士至今记得,是楼上退休医生张伯伯每天帮她患慢性病的母亲配药。"那些贴着姓名和祝福的药盒,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凝聚人心。"

站在城市治理的维度审视,社区党建的本质是在现代社会的原子化生存中,重建熟人社会的温情纽带。当我们在某个雨夜看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透出的灯光,当我们在某个清晨遇见入户走访的党员志愿者,就会明白:

真正的党建力量,不在于开了多少次会议,而在于让多少居民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不在于做了多少件大事,而在于把多少小事做到了心坎上。这种带着人间烟火气的党建实践,正在城市的每个毛细血管里,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温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