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北大校长在檀香山的秘密谈判:改变中国教育的72小时

1921年8月的檀香山的码头,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汽笛声扑面而来,蔡元培扶了扶金丝眼镜,望着远处飘扬的各国国旗,突然对随行的

1921年8月的檀香山的码头,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汽笛声扑面而来,蔡元培扶了扶金丝眼镜,望着远处飘扬的各国国旗,突然对随行的蒋梦麟说:这次要把中国教育的火种,撒到太平洋上,这个看起来文弱的北大校长,口袋里揣着一份用世界语写就的提案,即将在国际教育会议上掀起惊涛骇浪。

那时的中国教育界正深陷在泥潭里,新文化运动刚掀起思想解放的浪潮,各地的私塾还在用戒尺抽打学生手心,而教会的学校用拉丁文讲授《圣经》,蔡元培在北大推行"兼容并包"也不过是四年,国内的保守派就骂他是"教育界的洋奴",这次远赴重洋,他特意选了三位留美归国的教授同行——这趟行程,分明是要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教育正名。

在会议的第二天的交锋让所有代表都瞠目结舌,当英国代表大谈"英语应作为东方国家必修课"时,蔡元培突然起身,用流利的德语说道:真正的教育平等,应该像世界语这样没有殖民色彩,他当场就掏出了连夜赶制的提案,建议各国合作编写世界语的教材,但是他这个举动让日本代表脸色铁青——他们原本计划在会议上推广日语教育的。

这场博弈的背后其实是藏着惊人的细节:蔡元培团队提前三个月就和夏威夷华侨建立了联系,当地中文报纸《檀山新报》连续十天刊登"中国教育观察"专栏,成功塑造出改革的进取的形象,更绝的是,蔡元培特意选择在孙先生创办的《隆记报》旧址前拍摄那张著名合影,照片背景里隐约可见"天下为公"的牌匾,这种文化的暗示,让西方记者都嗅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气息。

会议闭幕后发生的事是更令人玩味的,蔡元培并没有选择立即回国,而是带着代表团走访了七所土著的学校,在火奴鲁鲁郊外的菠萝种植园,他蹲下身用粉笔在木板上教劳工子弟写汉字,这个画面被美国传教士偷拍后,竟登上《纽约时报》教育版头条,有评论写道:中国教育家的胸襟,比太平洋还要辽阔。

这场会议最隐秘的成果,就是蔡元培带回了十二封密信,这些信件来自杜威、孟禄等国际教育泰斗,后来悉数转交给正在筹备的中华教育改进社,1922年的时候,北大不仅设立了世界语选修课,还破天荒开设了"太平洋区域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当年那些质疑蔡元培"崇洋媚外"的人不会想到,他在檀香山埋下的种子,二十年后竟在西南联大开出最绚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