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粽子好不好吃,就差这一片叶子?

说实话,现在超市里卖的粽子,吃来吃去都一个味儿,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不是糯米不够软糯,就是肉馅不够香,甚至连粽叶的味道都闻

说实话,现在超市里卖的粽子,吃来吃去都一个味儿,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不是糯米不够软糯,就是肉馅不够香,甚至连粽叶的味道都闻不到了。

难道真是现在的粽子偷工减料了?

其实啊,可能只是你没吃到最正宗的“家乡味儿”。

粽子加它,香到没朋友!

要说这“家乡味儿”,就不得不提我老家广西北海的特色粽子。

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大街小巷都飘着粽子的香味。

我们这儿的粽子种类很多,有红枣甜粽、木耳咸粽,但最受欢迎的还是猪肉粽。

为啥?

就因为这猪肉粽里藏着一个“秘密武器”——“猪嫲篓”叶子。

这“猪嫲篓”可不是随便一种叶子,它能让普通的猪肉粽瞬间“香”气逼人。

咬一口下去,糯米的软糯、猪肉的鲜香,再混合着“猪嫲篓”独特的清香,简直是绝配!

毫不夸张地说,少了这“猪嫲篓”叶子,我们的猪肉粽就失去了灵魂。

一口粽子,竟吃出回忆?

对于我们这些在外打工的北海人来说,这“猪嫲篓”粽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乡愁”。

每次吃到这种粽子,记忆一下子就被拉回了小时候,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村庄。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家里的老人就会带着我们去山里采摘“猪嫲篓”叶子。

那种叶子又绿又肥,揉碎了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

采摘回来后,奶奶会仔细地清洗干净,然后用它来包裹腌制好的五花肉。

蒸煮粽子的时候,整个屋子都弥漫着粽叶和“猪嫲篓”叶的香味,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煮熟的粽子,米糯而不烂,肉肥而不腻,再加上“猪嫲篓”独特的香味,简直让人回味无穷。

“猪嫲篓”,是个啥玩意?

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猪嫲篓”这个名字。

其实,它在我们广西北海乡下,也被称为“吉篓叶”。

为啥叫“猪嫲篓”呢?

这还得从一个有趣的典故说起。

听村里的老人讲,以前乡下人养母猪,母猪下崽后,家里粮食不够,就让母猪自己去林子里找吃的。

这“猪嫲篓”叶子嫩绿肥厚,还带有一股清香,自然就吸引了母猪和猪仔的啃食。

后来,村民发现用这种叶子包粽子、包子、饺子,味道特别好。

还有人尝试用“猪嫲篓”叶子包着猪肉油炸,结果香得不得了。

于是,就有人开玩笑说:“这就是猪嫲篓嘛!

”就这样,“猪嫲篓”这个名字就传开了。

其实,“猪嫲篓”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植物,它具有去油腻、去热气、开胃爽神、消火解毒的功效。

而且,它主要生长在阴凉的树林中,成片生长,是一种藤蔓状植物。

它的茎是节状的,每个节接触到泥土后都会长出根须,然后在这个节的上方长出一根苗,形成一个分支。

一般一个分支长5张到10张叶子,叶子有点“苹果圆”,叶掌上的纹路清晰可辨。

这样做粽子,才够味!

要说这“猪嫲篓”粽子的做法,其实也很有讲究。

要选择嫩绿颜色、肥厚的“猪嫲篓”叶子,就像人一样,要选青壮年时期的。

要用“猪嫲篓”叶子包裹住五花肉。

先把一张叶子平铺在手掌上或者桌面上,用筷子夹一块五花肉放到叶子上面,然后把叶子边沿卷起来包住五花肉,再塞到粽子中间,用糯米裹住。

在我们农村,都是用大铁锅蒸煮粽子。

在锅底放一个小竹架子,防止粽子直接接触到锅底。

把粽子一个一个放到盛水的大铁锅中,锅中的水要淹没粽子。

然后盖上锅盖,就可以生柴火熬煮了。

根据经验,这样熬煮的粽子一般要4个小时到5个小时才能熟。

期间要记得掀开锅盖,把上层的粽子翻一遍,如果水不够了就加水。

煮熟的粽子会飘出一股“猪嫲篓”和勒古叶的清香,这时就可以停火了,但是锅盖不用掀开,让它闷半个小时左右。

刚开始煮的时候,要用猛火把整锅的粽子烧开,然后用中火慢慢熬煮,防止火势过猛导致锅中的水会蔓溢出来,火势也不要太小了,会增加熬煮的时间,影响粽子的口感。

煮好的粽子要趁锅中水还滚烫的时候捞出,然后放到篮子或者竹簸箕上晾干,运用粽子自身的热量把粽子表面的水分蒸发掉。

粽子最好在两天内食用,这时的口感是最佳的。

如果要保存一周以上的,需要在冰柜或者冰箱中保存,保存的时候要注意用保鲜袋包裹起来,防止冰箱中的水汽侵入到粽子中,保持粽子的干燥。

总结一下,包猪肉粽子,摘一张“猪嫲篓”叶子包住五花肉,可以驱除五花肉的油腻感,也可以驱除糯米的湿热。

煮透之后的“猪嫲篓”粽子,整个粽子都会渗透有“猪嫲篓”叶的芳香,粽子的品质瞬间提升,一种浓浓的乡味充斥着整个粽子,咬一口,口齿留香,再咬一口,那是儿时的味道。

所以说,粽子好不好吃,真的就差这“一片叶子”。

这片叶子不仅仅是“猪嫲篓”,更是家乡的味道,是童年的回忆,是无论身在何处都无法割舍的“乡愁”。

下次吃粽子的时候,不妨也找找属于你的那片“叶子”,或许它能让你找到一份久违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