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峻教授:血管造影衍生微循环评估技术引领精准心血管诊疗新时代
2025年3月29~31日,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度科学会议(ACC.25)在美国芝加哥隆重召开。会议期间,本刊特邀浙
2025年3月29~31日,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度科学会议(ACC.25)在美国芝加哥隆重召开。会议期间,本刊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就其团队在血管造影衍生的微血管阻力指数(Angio-IMR)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深度访谈。他针对该项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HCM)预后评估及非阻塞性冠心病诊疗策略优化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进行了专业解读。
《国际循环》:在本次ACC 2025上面,您分享了Angio-IMR对HCM患者的预后价值。请问在HCM患者中,Angio-IMR如何帮助识别高危人群和预测预后呢?蒋峻教授:我们团队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功能学研究。大约五年前,我们研发了Angio-IMR,并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验证了其作为独立预后预测因子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关注了其在HCM预后评估中的作用。HCM患者通常存在心肌肥厚、纤维增生及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我们希望探索Angio-IMR是否能用于HCM预后评估。为此,我们联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共纳入400余例具有冠脉造影资料的HCM患者(总队列约1800例)。随访数据显示,当前降支Angio-IMR>25时,患者的不良事件风险显著增加。此外,Angio-IMR的预测价值独立于超声心动图指标及传统临床因素,如心肌肥厚程度、既往晕厥史、心力衰竭病史等。该发现提示,在HCM患者中进行冠脉造影时,计算IMR有助于识别高危个体,未来或可借助改善微循环功能的药物治疗来优化患者预后,这一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
《国际循环》:与传统评估方法(如心脏磁共振或侵入性IMR)相比,血管造影衍生的微血管阻力指数的优势有哪些?您认为将会对临床带来哪些影响?蒋峻教授: 相较于有创的侵入性IMR,Angio-IMR的最大优势在于无需压力导丝,仅凭冠脉造影即可计算,大大降低了检查的侵入性及医疗成本。而与心脏磁共振(CMR)相比,两者各有特点。CMR不仅可以评估心肌肥厚,还能识别瘢痕及纤维化,提供更全面的组织学信息,而Angio-IMR则更聚焦于微循环功能。目前,尚不清楚Angio-IMR是否能独立于CMR提供额外价值,这一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在本次大会中与其他学者的交流中,也有不少学者询问Angio-IMR与CMR在预后评估方面的作用是重叠的还是互相独立的,对于这一问题,由于目前国内开展常规CMR检查的医疗机构较少,且检查周期较长,我们的研究队列中CMR数据比例较低。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
《国际循环》:大约45%~60%的胸痛患者冠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但CMVD显著增加不良事件风险。您在本次ACC.25上分享了非限流性中度狭窄血管中冠脉微循环障碍的预后意义,请问冠脉微循环障碍能否作为非限流性中度狭窄血管的预后独立预测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如何平衡血运重建与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治疗?蒋峻教授:这是我们长期关注的研究领域。心肌供血不仅受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微循环也是关键因素,后者在冠脉血流调控中的比例可达95%,因此无论是冠状动脉狭窄还是微循环障碍都会引起心肌缺血。在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中,CMVD都是发病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分。在FLAVOR研究队列中,我们对功能性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无需介入治疗的700余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ngio-IMR较高的患者,即使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随访两年内血重建事件也会显著增加。在临床实践中,这一发现有助于优化治疗策略。对于胸痛症状加重的患者,病因可能包括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与CMVD两方面。在随访过程中,医生可能倾向于考虑心外膜血管是否需要处理。然而,未来如果能够结合造影同时计算Angio-IMR与FFR,则有望实现更精准的治疗分层。若Angio-IMR正常,但FFR提示心外膜血管缺血,则可考虑介入治疗;若Angio-IMR升高,但FFR无明显异常,则患者的症状可能主要由微循环障碍引起,治疗应优先采用改善微循环功能的药物,而非盲目进行介入治疗。未来,冠心病的管理模式可能会向一体化评估方向发展。通过单次冠脉造影,即可同时计算Angio-IMR与FFR,实现对微循环与心外膜血管的全面评估,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这一技术的推广有望改变传统的治疗决策,使真正因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导致缺血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而主要受微循环障碍影响的患者接受相应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