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解州盐池与晋国“智氏”

春秋时期,晋国卿族除了后来三家分晋的赵氏、魏氏、韩氏等等,还有一家势力特别强大的“智氏”。智氏的祖先原来是晋南汾河边的一

春秋时期,晋国卿族除了后来三家分晋的赵氏、魏氏、韩氏等等,还有一家势力特别强大的“智氏”。智氏的祖先原来是晋南汾河边的一个小国,后来被晋国所灭,从此归入晋国,被称为“荀氏”。

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有一个非常倚重的大夫叫作“荀息”,就是荀氏的后裔。我们知道的著名的成语“假途灭虢”,讲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晋国灭了虢国,把借道给自己的虞国也灭了。这件事就发生在晋献公时期,出此计谋的人就是荀息。

晋献公去世的时候把自己的继承人太子奚齐托付给荀息。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内乱,太子奚齐被大夫里克所杀。荀息又立了献公的另一个儿子卓子为国君,卓子也被里克杀了。荀息觉得自己辜负了晋献公的托付,于是也自杀了。现在的曲沃荀王村有荀息墓,临汾乡宁鄂河岸边的柏山也有一座荀息墓。

晋文公的时候建三军:中军、上军和下军,每一军有“将”、有“佐”,其中以“中军将”为三军元帅,地位最高。这三将三佐称为“六卿”,是晋国最有权力和地位的卿大夫。

晋文公的孙子晋景公时期以荀息的孙子“荀林父”为中军将,荀氏成为晋国地位最高的正卿。因为中军又叫“中行”,所以荀林父的后代有一支就以“中行”为氏,中行氏后来也是晋国卿族之一家,地位很高。荀息还有一个孙子,也就是荀林父的弟弟,叫作“荀首”。荀首后来也成为晋国的卿大夫,地位最高的“六卿”之一。荀首的封地在“智”,所以以“智”为氏,从荀首开始,荀氏里又分出一支“智氏”。荀首死后他的谥号为“庄”,后世又称他为“智庄子”。

智庄子荀首的封地“智”在现在的山西永济境内。中国古代大型地理著作《括地志》说荀首当年所修筑的智氏城邑在蒲州。当时的蒲州就在今天的永济。智氏的城邑在永济虞乡西北,在永济虞乡到运城临猗之间的这一片区域。智氏城邑又叫解梁城,汉唐此地属于“解县”,五代以后称为“解州”。

解州还有一大特产就是产盐。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讲到了解州产盐的情况。解州盐池方圆有一百二十里,这是群山之间的一个盆地。下大雨的时候,就算下了很多天,四面山上的水都流到这个盐池里,池水也不会漫出来。如果天气大旱,缺水,盐池也不会干涸。这个盐池在中条山北麓,今天的运城境内。

解州盐池的形成是因在新生代时期中条山大面积的地层升降运动使山体断裂,从而形成了一个狭长的陷落地带,盐池的形成就在这个陷落地带的最低处。盐池地部是很厚的黑灰色淤泥盐层,这是盐份的主要来源。解州盐池的卤水是红色的当地人俗称它为“蚩尤血”。其实应该是盐卤中的有机物造成的。

盐在古代属于贵重物资。盐池东的夏县东下冯有商代的古城遗址。在这个古城里的西南角有五十多座圆形的建筑基址。从基址来看,这些建筑原来是整齐排列,横成行、纵成列。据推测这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用来储存盐的仓房。

除了食用之外还可以有别的用途。春秋早期的两件青铜器“晋姜鼎”和“戎生钟”上面铸的铭文提到了盐在当时的用途,就是还可以用来交换其它的贵重物资。铭文记载晋国人用本地所产的盐卤到“繁阳”去交换“吉金”。“吉金”就是用来铸造青铜器的铜料。“繁阳”据学者分析应该在河南新蔡一带。当时铸铜器之风盛行,而长江流域是铜料主产区,例如:湖北大冶铜绿山、湖北阳新港下、江西瑞昌铜岭等等,都有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铜矿。这些铜料要由南向北运输,供给中原王朝所需。而“繁阳”有可能就是在南铜北运的交通要道上,所以晋国要带着盐卤到繁阳去换来“吉金”。

沅汰,《沅汰博物馆》主编,历史作家

主要作品:《博物馆里的汉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春秋人物故事》,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

《高澄传》、《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龙凤传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