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村的老家
八十年代开始上小学了,那个年代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因为那个年代农村人口还是很多的,而且地域区分很明显,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只有农村的奔向城市,因为那里的人是吃“商品粮”的,虽然农村人吃着源头的粮食,但是让人感到一点:学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

那个时候的报名费,现在看来还不如一顿早餐开支,但是农民家庭还是有好多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只有靠老师“担保”,等卖了粮食之后再缴纳学费。而那是时的老师也是较真的——“一个都不能少”,如果发现有学生新学期没来的话,必定会跑到学生家里去,即使学生家长说没钱读书了,老师也不会善罢甘休,直到达到学生回学校上课的目的才会离去。
农村的老家是充实的,虽然那个时候物质保障并不是那么丰富,每家每户也都是种点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菜园里种点应季的蔬菜瓜果,总体上都是靠着自己的体力和自然的气候生产自己需要的物质,有时候可能还不能满足家里所有人的吃饭问题,年底到亲戚家去借一点,等到来年的时候再还掉。但即使这种情况也不会影响他们交够公粮,那个时候一个乡有几个收粮点,大家完全都是靠肩膀挑着担子去交的。
这个时候的孩子也不全是读书,即使上了初中和高中的孩子,一回到家也必须去帮助家里干些农活。特别是初中生,不仅每天走路去上下学,早晚还要负责放牛的任务,顺便还要采摘野菜当猪食,捡点树枝当柴烧。

学生时代虽然大部分都在读书、农活里面交替,但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挡不住的,一旦有空就约上同龄的伙伴,玩跳方格、跳皮筋、打母腿、砸纸牌等等游戏,现在都很难看到了,也是那个年代的特有游戏品种,如今都成为回忆了。有些孩子玩到吃饭还不回家,父母便扯开喉咙,像大喇叭播放一样,狠狠的语气。
晚饭过后一般都是直接休息了,虽然电视机出现了,但不是每家每户都有这个条件。包括自行车也一样,谁家买了自行车可就是一件大事,而且车主也都很大方,自行车在小队的晒谷场上放着,谁想学骑车,自己练就行。
一个小队里的家庭,大部分也都是亲戚关系,集体经济还没有过去多少年,大家还是喜欢你帮我、我帮你,集中力量办“大事”,看到谁家今天活多,大家都愿意去帮忙,甚至不在帮助的对象家里吃一口饭、喝一口水都无所谓,没那么多讲究。

八十年代也是变化很大的时期,家里劳动力较多的,率先积累了一点财富,住的土胚房子也变成了砖瓦房,墙上也刷上了白石灰浆,不仅看起来舒服多了,而且家里面光线明显好多了,明亮多了。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条件更好了,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大家吃的都变得满足起来,而且劳作之余,相互走动也多起来,饭后看电视的家庭多起来了,大家不止关心明天做什么,也变得开始关心国家大事起来,他们成了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