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银行撕碎“保本”标签:理财“暗语”,不懂可别买!

一、血泪案例:银行固收怎么不“保本”了?"说好的保本呢?"3月底,杭州市民叶女士发现,自己在某国有大行购

一、血泪案例:银行固收怎么不“保本”了?

"说好的保本呢?"3月底,杭州市民叶女士发现,自己在某国有大行购买的三个R2风险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已连续多天是负收益。(来源:红星新闻)

无独有偶,郑州市民林奕把2024年存下的3万元闲钱购买了一款银行的理财产品,结果一个季度过去了,收益率仍在0.2%左右,与产品宣传的4%业绩基准相去甚远。(来源:大河财立方)

近两年来,原本以“低风险”“稳健”著称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出现了“本金不保”或者“达不到业绩基准”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是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从“资金池游戏”到“净值化搏杀”的残酷转型。

银行理财从“资金池模式”转化到“净值化管理”

二、“保本”标签是怎么撕碎的?

这些案例撕开了行业残酷真相:在30万亿规模的银行理财市场,仍有超六成投资者抱着"类存款"心态盲目投资。

你以为银行理财还是那个“保本保息”的老实人?看看这出金融进化史:

旧王朝(2018年前):资金池模式下,银行通过非标资产错配赚取利差,客户闭眼买就能拿4%-5%收益。银行和客户之间存在"刚兑默契"。但该模式对银行来说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引起了监管的注意。过渡期(2019-2021):资管新规撕开“刚兑”面具,银行开始试水权益资产配置,权益资产配置从0冲到15%,投资者开始见识到了“净值波动”。新纪元(2022-2024):2022年股债双杀让行业清醒,某理财子公司明星产品单周回撤3.2%,引发百亿级赎回潮。2023年雪球产品连环敲入,银行理财彻底摘下“稳健”标签,转向低波策略与监管博弈。

银行理财去“刚兑”化发展进程

截至2025年4月,全行业规模突破30万亿,固收类产品占比仍高达95%,其中信用债+存款配置超80%。为维持"稳稳的幸福"假象,部分产品采用"类摊余成本法"平滑净值,这种"美颜滤镜"能持续多久?

三、理财产品解剖:看懂这些再买!

理财产品的命名,已经决定了产品本身的风险大小。下面这些分类你可一定要搞清楚哦!

按资产类别分:固定收益类(80%以上债权资产)、权益类(80%以上权益资产)、混合类(债券和权益资产无明确比例)、商品及衍生品类。按运作模式分:封闭式(约定期限才能开放申购赎回)、开放式(现金管理类、定期开放类、最短持有期类)。按风险等级分:R1(谨慎型)、R2(稳健型)、R3(平衡型)、R4(进取型)、R5(激进型)。

银行理财产品分类

下面这些基本核心概念也需要牢记:

“标”与“非标”资产:标:标准化债权资产(国债、信用债等),收益低、安全性高、流动性好。非标: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等),收益高、安全性低、流动性差。业绩比较基准:绝对值、区间值、基准利率、指数组合四类,非承诺收益。历史收益率:年化收益率反映过往业绩,需注意波动风险。

此外还有些产品创新方向的概念,普通消费者只需了解即可:

固收+策略:+红利、+可转债、+期权、+优先股等。多资产配置:股债对冲、黄金、REITs、另类资产(打新、定增、商品)。

四、银行理财“暗语”:不懂可别买!

1、固收类≠保本

80%以上投债券不代表一定保本?2022年11月,债市遭遇“史诗级踩踏”,R2级固收产品单周跌超1%,某国有大行产品甚至触发巨额赎回。如果债券底层是高杠杆利率债和低评级城投债。所谓的“稳健固收”,将会成为“割韭菜镰刀”。

2、混合类=风险盲盒

混合类产品由于债券和权益资产无明确比例要求,购买前一定要看清产品说明书上投资的底层资产是什么。例如某股份行2024年爆雷的“臻选系列”,业绩比较基准高达4.8%,结果底层是某三线房企的应收账款融资,房企资金链断裂后,产品净值直接腰斩。

3、权益类=高收益幻觉

R5级权益类产品看似高大上,实则可能是“接盘侠集中营”,普通投资者千万要谨慎。例如2023年某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新能源成长主题”产品,高位接盘光伏龙头股,半年浮亏30%。

4、业绩比较基准≠保命符

业绩比较基准,是银行根据产品往期业绩表现,或同类型产品历史业绩,而计算出来的投资者可能获得的预估收益。它不是保本线,不代表任何承诺。2024年,某银行代销理财产品用“3.8%-4.5%”吸引客户,实际采用高波动雪球结构,最终收益-5%。

五、清醒时刻:理财没有童话,只有生存法则

当银行30万亿理财巨轮转向,投资者必须明白:

刚兑信仰已死,波动才是常态2024年银行理财年报显示,破净产品占比已达15%,R3级以上产品平均最大回撤超4%。所有“稳健”承诺都是糖衣炮弹某股份行客户经理私下透露:“现在推产品只能说‘历史稳健’,谁敢提保本立马合规约谈。”你的理财师可能比你更慌行业内卷下,理财经理KPI挂钩销售规模,某大行员工坦言:“明知有些产品风险高,但完不成任务就得走人。”

终极思考:当理财收益率跑不赢定期存款,当净值波动让人夜不能寐,我们究竟在为什么冒险?或许该重温巴菲特的忠告了——第一原则是不要亏钱,第二原则是记住第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