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今年秋季竟取消至少 30 门课程,且涉及 20 多个系且大多为文科专业,这仅仅是个例吗?实则不然,全球文科教育都在面临下行压力,从美国到英国,从澳大利亚到韩国乃至中国,都在“全球文科倒闭潮”的震荡中。
曾经辉煌的文科究竟怎么了?是何原因使其陷入这般境地?与理科相比,文科又暴露出哪些劣势?
有网友指出,文科陷入如今这般境地,首要问题可能在于其与社会现实的距离较为遥远,学科难以产生直观的实际收益,进而导致学生就业困难重重。例如,一个经典的调侃是:埃及学毕业生能做什么工作呢?似乎只能进入大学教授埃及学。这就不禁让人思考,像这样的学科到底是具有深厚学术价值的学科,还是一种类似庞氏骗局的存在?
再看此次报道中提到的诸多文科课程,如 “从莎士比亚到杜阿・利帕的英国软实力”“购物中心的马克思:消费文化及其批评”“全球变性史”“北美土著性别与性”“拉丁美洲种族的形成” 以及 “全球资本主义历史” 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严重脱离实际事务,无法快速为学生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回报。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这些课程仅仅是文科的冰山一角,并不能代表全部文科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像法学专业,在美国它是最赚钱的职业领域之一,法学院的发展蒸蒸日上;在中国,尽管法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时常面临挑战,但凭借其在考公方面的巨大优势,依然吸引着众多学生投身其中。商学院更是在经济浪潮中如鱼得水,培养出的大量商业人才在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理科推动社会发展,工科提升生产爆发力,文科解放思想禁锢,但在现实的压力下,文科似乎沦为了一种 “奢侈品”。当社会处于发展的关键节点,各方力量往往更渴望拥有像牛顿、爱迪生这样能够直接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人才,而对于像马克思这样从思想层面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文科巨匠,其价值在短期内可能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体现。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句在中国深入人心的话语,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在现实压力下对专业选择的倾向。工科常常被视为保障生存的实用之选,而文科则更多地被赋予了探寻生存意义的使命。当生存成为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时,其他学科的发展空间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和限制。
但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一个健康、和谐、繁荣且富有文化底蕴的社会,是否真的能够承受文科的逐渐衰落?文科所承载的文化传承、价值塑造、人文关怀以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等重要功能,难道真的可以被轻易地忽视和抛弃?欢迎在评论区分析你的观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