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乡情*行礼*吃大桌

我是1965年生人,童年的记忆中,人们都在生产队劳动。社员一齐出工,集体分粮食。那时候,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不过,乡邻

我是1965年生人,童年的记忆中,人们都在生产队劳动。社员一齐出工,集体分粮食。那时候,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不过,乡邻们非常重视乡情。村里有了红白喜事,大家都去帮忙、行礼(随礼)。

吃大桌

那个年代,每个家庭都有四、五个或五、六孩子,有的家庭甚至更多。我的父亲在相邻公社的供销社代销点当售货员,离家有三十里,不常回家。母亲平时持操持家务,她说自己不喜欢去吃大桌,实际是让我们去,以改善一顿生活。所以,我童年时就去本庄和邻村吃大桌。

吃席,在皖东北叫吃大桌。我记得第一次去大桌,是本村一户人家娶儿媳妇,大家都拿一元钱。是的,就是一元钱。限于那个年代的条件,酒席不算丰盛,基本能吃饱。

那时小麦产量低,人们平时吃的是粗粮。遇到红白事情,才用好面(小麦面)。有的家庭实在没有好面,就托关系请人到粮站买一、二袋白面,或者买两袋米,请厨师蒸米饭吃。

吃大桌

遇到喜事,村里的孩子们也是欢天喜地。能吃大桌更好,吃不上的也去凑热闹,也许能吃到一块糖果,或者发馍的人给一块馒头,毕竟平时吃不上馒头。

听大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本庄随礼还有几毛钱的。后来,随礼逐渐增加随,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十元,直至现在的二百元、三百元。如果两家关系较好,随礼也要增加。

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随年吃饭,随年穿衣。以前大家都不富,生活水平低,人们手里没有钱,人情来往只能这样。那时候随礼的钱是少,就那还有拿不出来的,要借钱随礼。

土地承包到户后,各种挣钱门路也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一句话,相对说来,挣钱比以前容易了,随礼水涨船高也是势在必行。

现在,本村邻里之间互相随礼二三百元,已是常态,人们也拿得出。但是,新的压力又来了,青年人结婚彩礼重,还要买房买车。尽管这样,人们说,相比以前,生活压力大是事实,但比起四十年前,生活水平仍是提高很多。

吃大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