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大唐武德九年那会儿,太极宫里一早上就特别安静,鸟叫声、花香都让人感觉心里头舒舒服服的。小风一吹,海池的水面连点儿波纹都没有。可这时候正在湖里悠闲划船的李渊哪儿能想到,这么平和美好的日子里头,竟然埋伏着要命的大危险……
早上那会儿,皇家的大船慢慢停到了岸边。没过多久,就听到一阵乱哄哄又飞快的脚步声,紧接着,尉迟恭满身都是血,脸上带着一股狠劲儿,直接走到了皇帝面前,把皇帝都给吓了一跳。
在这之前,大唐的皇上李渊还从没碰见过敢这样站在他面前的人。虽然心里已经感觉到有点不对劲,但他还是努力让自己显得平静,开口问道:“你来找我,有啥事儿?”
尉迟恭把长矛使劲往地上一戳,然后粗声粗气地回答:“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叛乱,带兵去平叛了。他怕惊扰到陛下,就让我来这儿守卫。”
大唐皇宫里出了大乱子,李家的两兄弟闹翻了天,这事儿对李渊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他瞅瞅眼前那个粗鲁得很、连点臣子样子都没有的黑脸大将,还有他后面那一群全副武装、凶神恶煞的侍卫,心里啥都明白了。李渊赶紧把害怕和惊讶往肚子里咽,硬着头皮挤出句违心的话:“好!这正是我一直想的。”
对话结束后没多久,李渊的时代就算正式翻篇了,大唐迎来了李世民的新时代。
公元626年6月,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安排了一场突袭,干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他立刻派亲信尉迟恭全副武装,手持长矛,一路冲到皇帝面前。尉迟恭说是来保护皇上,其实是在给皇帝老爸施压,逼他让步。
过了俩月,李渊急急忙忙地把皇位给让了出来。这样一来,大唐头一回的皇位交接,还有太子和秦王那拖了近十年的皇位争夺战,就以兄弟自相残杀的残忍方式,彻底结束了……
【李氏父子:从铁三角到致命死结】
李渊一家从公元617年9月在太原起兵,到次年3月在长安当上皇帝,反隋建唐的大业竟然只用了七个月。这七个月里,李渊家族一路拼搏,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目标。公元617年9月,他们在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发动了起义。仅仅过了半年多,到了公元618年3月,他们就攻占了长安,李渊在那里称帝,建立了唐朝。整个过程快得让人难以置信,仅仅七个月的时间,李渊家族就完成了从起兵到建国的壮举。
这速度真是太快了,简直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这背后,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的政治、社会环境挺乱的。但话说回来,李家能在这乱世里崭露头角,取代隋朝,最后统一天下,他们家族最开始那三位大佬,真的是起了大作用。
在晋阳(太原)起义的那帮人里,李渊绝对是领头的大哥,也是大家的精神支柱。他是大隋朝的唐国公,有钱有势,家底厚实,这给了他争夺天下的资本。
李家和隋朝皇室有亲戚关系,加上他们在关中地区好几代积累下来的政治势力,所以李渊只要一声号召,就能轻松地吸引关陇地区的贵族加入他的队伍。
玄武门政变那场残酷争斗里,李家的大儿子成了牺牲品。后来,史书上故意把他写成又贪又狠,还好色的人。但实际上,大唐那位太子可不是什么笨蛋或坏人。
在晋阳起兵还没开始前,李建成就在河东那一带,很成功地拉来了好多贵族和大户的支持,给他老爹的反隋大计打了个好基础。这事儿也能看出,他这人特别有魅力,组织能力也是一流的。
唐朝刚开始那会儿,李建成在跟北方突厥对抗和打败刘黑闼时,多次立下大功。他不仅是东宫的太子,还一直帮着他老爹处理朝廷的各种事务。要说唐军四处征战,还有稳住国家后方的安全,李建成的贡献也是相当大的。
在李家这边,肯定得有李世民这位打仗从没输过的“大唐战神”。不管是占据一方的刘武周、王世充这些大佬,还是曾经名声大噪的起义军头头窦建德、刘黑闼,最后都被秦王打得落花流水,没好果子吃。
李渊管家里头的事,稳坐朝廷;秦王,负责对外,四处征战;高祖在中间,全盘指挥。刚开始打天下的那会儿,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个人各有各的任务,也都拿出了自己的本事。外面环境那么乱,他们父子三个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一条心往前冲,就想着要建起大唐这个伟大事业。他们仨,坚固得很,啥也挡不住,就像是个换朝代的“铁三角”,厉害得很。
但可惜,日子一长,大唐的根基越来越稳,以前那种父子齐心、兄弟合力一起打拼的画面,慢慢就看不见了。皇位那个大蛋糕太诱人,结果亲人之间的感情,慢慢就变了味,变成了互相捅刀子还解不开的疙瘩。
【完美的秦王,只是晚生了十年】
在他们三个人里头,李渊和李建成的关系算是挺简单的。按照封建王朝的老规矩,皇位得传给老大,这就是“立长不立幼”。所以,作为老大,李建成的太子位置坐得稳稳当当,谁也别想动摇——就算那个厉害的秦王李世民也不行。
说到“不立长子而立幼子,容易引发祸乱”,隋文帝吃过的亏大家都记得清清楚楚。后来的李渊,肯定不会傻到再去犯同样的错误。再说了,不管从哪方面看,李建成都完全能胜任大唐的太子。
因此,在玄武门之变还没发生前,大唐皇帝对于谁该继承皇位这件事,心里一直都很笃定,没有丝毫犹豫或改变主意。
不过话说回来,李渊还得靠秦王那股子勇猛劲儿去战场上打拼,开拓新的地盘。大唐这刚稳下来的江山,也得有个超级厉害的统帅守着,才能保证不出乱子。
由于这种情况,李渊曾多次私下里向次子表示,有意把皇位传给他。尽管皇帝的那些话最终都没了下文,但他这样的意思,确实给李世民争夺皇位增添了力量和期盼。
这命运真是捉弄人!李世民这人几乎没啥缺点,可偏偏就晚出生了十年!因为这个,秦王在法律身份上就吃了亏,所以他得一次次上战场立功,好向老爸展示自己的能耐。这么做也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继承皇位,多攒点政治资本。
因此,每次敌人来袭,皇上总是赶紧派二皇子带兵去打仗,而秦王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赢得胜利。但战争结束后,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民心的李世民,却让李渊越来越不放心,开始猜忌他。
每当有盗贼作乱,就派李世民前去平定,等事情摆平后,对他的猜疑和忌讳却越来越重。
李渊和他二儿子的关系,就像被卷进了亲情和权力的风暴里,一边想要信任,一边又忍不住猜疑。他们像是在玩一场危险的游戏,既想互相帮助成就大事,又不可避免地互相利用。这种关系,就像是在一个奇怪的圈子里转来转去,充满了争斗和倾轧。
最终,李氏两兄弟,这两位争夺皇位的主要对手,他们之间的纠葛简直就是个无解的大难题!
一边是打仗打得超牛、名声越来越大的秦王李世民,另一边是辛辛苦苦立下大功,还有正统继承权的太子李建成。两边实力相当,谁都不会轻易放手这场较量。
李世民常年在战场上打拼,手下慢慢聚集了一大批出色的追随者。另一边,李建成一直帮着老爹管理国家事务,靠着太子的身份,也拉拢了不少厉害的文臣武将。
大唐那会儿,东宫和秦王这两大帮派势力越来越大,皇位争夺战不光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的事儿了,还变成了他们背后两大势力的火拼。这场斗争没法儿轻易收场,到最后,肯定是得有个输赢,不是你倒下就是我灭亡。
说实话,李渊身为大唐的皇上,可能是那个唯一能解开难题、不让惨剧上演的人。不过,他得靠太子的身份时不时地去撩拨秦王,另一边,又靠着李世民来时不时提醒李建成,让他别太嚣张了。
皇帝管理手下的招数,主要就是控制和平衡。要是太子和秦王走得太近,皇帝心里可就不乐意了。反过来,要是这两兄弟关系不好,皇上倒是觉得挺满意的。
更主要的是,李渊性格上有个大问题,那就是他太拿不定主意了。刚开始在晋阳起兵时,他就老是改来改去,拿不定主意。后来攻打长安的路上,一听说突厥要偷袭太原,他甚至还动过念头要回兵去救。
时间慢慢过去,李渊的两个儿子为了皇位争得越来越厉害。李渊,态度模棱两可,不但没能让太子和秦王之间的老矛盾缓和下来,反而让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僵。他这种不管不问的态度,更是在不知不觉中让两兄弟明里暗里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在玄武门之变还没爆发前,连着发生了三件挺让人琢磨的大事。这三件事,让李家父子三人的关系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僵。而且,也让大唐这出最有名的兄弟相残的悲剧,彻底没了回旋的余地。
【诡异的谋反事件】
故事得从武德七年夏天那会儿说起,就是公元624年的事儿。那时候,国家已经安稳下来了,但李家兄弟几个之间的不合却是越来越厉害了。
那年夏天六月里的一天,李渊在长安北边的仁智宫凉快着,结果突然接到消息:说是在京城的太子李建成,悄悄派人给庆州的都督杨文干(就是现在的甘肃庆阳那边)送了一批盔甲。
庆州地处西北要害之地,位置相当关键。杨文干这人是李建成亲手提拔起来的。太子悄悄给边疆的心腹运送武器盔甲,还赶上皇上不在京城,这一连串动作,看着都挺让人起疑。难道说,李建成想趁着代理国事的机会,搞点谋反的小动作?
南北朝时候那种下级推翻上级的事儿,还有隋炀帝杀父夺位的事儿,这些历史无论远近,都让大唐的皇帝心里发憷。一收到密信,李渊就赶紧下令,让太子和杨文干火速赶到仁智宫,他要当面问问他们。
李建成先到,一见到老爹,立马趴在地上大哭,直说愿意以命相抵来认罪。李渊的火气还没消,就把他给关到帐篷里了,打算等杨文干一来,就当面把事儿给弄清楚。
没想到庆州的杨文干一听说私运铠甲的事被曝光,太子也被关起来了,他怕说不清,吓得一哆嗦,干脆就直接带着兵马造反了。
杨文干在六月底发动叛乱,没过几天,叛军就在七月初迅速占领了长安西北的重要关卡宁州。
边疆军队起了反心,太子还被卷了进去。要是不能及时平定这场叛乱,恐怕其他地方也会跟着闹起来,天下就乱了套了。想到这点,李渊马上决定让秦王亲自带兵去平叛,还跟他那二儿子认真保证说,等大军打胜仗回来,就把现在的太子建成废掉,立他为新的太子。
七月初五那天,李世民带着大军直接到了宁州城下。宁州的叛军一听说是秦王来了,吓得直接投降,连仗都没敢打。结果,杨文干很快就输了,还被杀了。
到现在,太子和杨文干一起搞谋反的事情,算是板上钉钉了。但接下来怎么处置,却让所有人都愣了神——太子府里的王珪、韦挺,还有天策府里的兵曹参军杜淹,三个人都因为参与了这次谋反,被一块儿流放到了巂州。
主犯李建成竟然还仗着自己是太子,悠哉游哉地回到了长安,继续负责监督国家事务。至于之前跟秦王保证过的,要把太子位置给他的事儿,李渊后来却一句都没再提起。
对于这个奇怪的“裁决”,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觉得,李世民在叛乱那档子事里使了不少坏。他先叫手下人去告发李建成偷偷运盔甲,然后又悄悄拉拢了去庆州传旨的官员,在杨文干耳边吹风,说太子已经被抓住了。这么一搞,庆州的叛军吓得不行,就慌慌张张地起兵造反了。
所以,李渊在搞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干脆把太子党和秦王党的人都给惩罚了,而且,关于废立太子的事,他又一次对李世民反悔了。
但这些全都是靠猜的,不管李建成心里打的啥算盘,他私自运送铠甲武器这事儿,跟谋反没啥两样,证据确凿得很。这事儿李世民根本插不上手,他没法左右什么。
谋反大事竟然能被放过,最后就只是随便惩办了几个小官就算完了。面对这种大原则问题,李渊却想着用模棱两可的方法来糊弄过去,这样明摆着护着李建成。秦王心里头肯定凉了半截,同时,他会不会也觉得自己被严重威胁到了?
“杨文干想造反”这事儿,成了太子和秦王关系彻底闹僵的一个大导火索。过了两年,又出了“东宫那晚的宴会”那档子事,让李世民再一次深切体会到了这世道有多难混……
【恐怖的东宫夜宴】
武德九年的那个六月,可能是想解决兄弟俩之间的矛盾,李建成就主动叫上李世民,让他在东宫吃了顿饭。
可没想到的是,大家期盼的那种放下恩怨、开心相聚的场面并没来。酒喝了没几轮,秦王突然觉得胸口剧痛,接着就吐起血来,停不下来。最后,还是淮安王李神通把他送回了西宫。
晚上,皇上突然召见李世民,让他喝酒,但酒里下了毒。李世民突然感到胸口剧痛,吐了好几升血。淮安王李神通见状,赶紧扶着他回了西宫。
李建成和他兄弟俩关系一直不好,他借着请客吃饭的名义,实际上是想毒害秦王,这事儿基本上能确定了。
不过要是认真分析,这起吓人的投毒事件,说不定就是李世民故意用的苦肉计。因为从《资治通鉴》那简短的记载里头,漏洞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杀亲王可不是闹着玩的,李建成作为太子,他的位置其实挺稳的。既然他按部就班就能当上皇帝,那太子实在没必要去冒险干掉李世民,那样做只会把矛盾闹大,没必要嘛。
再说了,就算李建成想对李世民下手,一劳永逸,他也不可能傻到在自己家里干这事,那不是明摆着给人留下残害亲兄弟的把柄嘛。
再者,假如那真的是场鸿门宴,太子铁了心要秦王的命,那当时都快没气的李世民,咋可能在那晚捡回一条命,还顺顺利利回到了西宫?
咱们说说李世民的“吐了好几升血”这事儿,真是让人觉得挺不对劲。你想,一个成年人要是失血这么多,放到现在这医疗水平下,那也是超级危险的事儿。
秦王那是真的“与众不同”,吐了好几升血后,居然还能被人搀扶着回到西宫。看这样子,他当时脑子还清楚得很,走路也没问题。
但根据历史资料的描述,李渊表现得相当淡定,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跟太子说:“秦王一直以来酒量就不行,以后晚上别让他再喝酒了。”
“下毒想杀人”被说成是“喝酒喝太多”,李世民因此“差点儿”就没命了,可最后李渊的处理方式却轻描淡写得很,一点都不高调。这样一来,谁是李渊心里的宝,太子还是秦王,明眼人一看就清楚了。
考虑到俩兄弟关系已经僵到没法再和好的情况,李渊就让他的二儿子离开长安,去洛阳当藩王。
分封土地,这自然是李世民心里所想的。要是真能这么办,说不定太子和秦王之间的那些矛盾就都能顺利解决,后面那场惨剧多半也就不会发生了。
不过,李建成他们心里头直打鼓,生怕李世民一到洛阳,那就跟龙入大海一样,再也管不住了。“要不咱就把他留在长安吧,他就一小角色,想对付他还不容易?”于是,他们拼了命地向老爹上书,话里话外都透着秦王府那帮人,一听说要搬去东都,高兴得跟啥似的,这心思可深着。他们恳请皇上,无论如何得把秦王留在京城。
李渊这个人没啥主见,被太子和齐王一遍遍劝说着,心一软,又把之前的决定给推翻了。对太子那边的人来说,虽然成功地把李世民留在了长安,但这一举动却悄悄给他们的将来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致命的“太白经天”】
“东宫晚宴”的风波还没过去多久,又闹出一档子对李世民特别糟糕的事儿——打从六月份起,太白金星居然大白天的连冒了两次头,这种天文怪事,老一辈的人都说叫“太白经天”,每次出现都预示着要打仗、出乱子或者朝堂上要大变天了。
李渊心里挺犯嘀咕的时候,管看天象的太史令傅奕又跟皇帝说了:“那太白星出现在了秦地的位置,意思是秦王怕是要得天下。”
关于傅奕和李建成集团有没有关系,历史资料里并没有说清楚。但那个“秦王应该坐拥天下”的严重指责,不光是惹恼了皇上,还莫名把李世民给卷进了舆论的漩涡里。
六月初三那天,李渊把秦王叫进了宫里,直接就问他儿子,到底有没有想过要抢他的位置,不然为啥长安的天上老是出现“太白星划过天际”这种怪事?
天文现象本就难以捉摸,这让李世民怎么证明自己没搞鬼?万一他解释得有点出入,李渊说不定当场就对他下狠手了,来个“家法处置”。
李世民聪明地没有深究太白星划过天际的事情,而是机智地把话题转向了老爹的“心头好”——直接点出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与老爹最宠爱的尹德妃、张婕妤关系不正当,把皇宫里搞得乌烟瘴气。
换个说法聊果然管用,李渊没再死磕那个“太白星划过天际”的事儿。但为了把后宫那点破事的真相搞个水落石出,气坏了的皇上立马下令,让三个皇子第二天一早,也就是六月初四,全都进宫来,当面把话说清楚。
李世民虽然侥幸躲过一劫,但那个“宫里的秘密传闻”完全是他为了快点脱身而胡乱编出来的假话。要是第二天在皇上面前当面对质,他拿不出真东西来证明,再加上之前那个还没解决的“太白星划过天空”的事情也在旁边捣乱,秦王李世民的后果,想想都知道会咋样。
说白了,想想这些奇怪事情是怎么开始又怎么结束的,再看看李渊那套引起不少争议的处理方式,秦王心里头肯定也明白了,不光当皇上的事儿没门儿,就连自己的小命都悬了。
首先,太子李建成那几乎板上钉钉的谋反事情,最后竟然就这么没了下文。东宫那晚的宴会,明明有着“确凿无疑”的谋杀证据,可李渊,只是轻轻地带过,随便劝了劝长子:“以后别再晚上喝酒了。”而且,之前答应要给他的洛阳封地,也一个字都没再提。
就因为天上出现些难以捉摸的奇怪景象,李渊竟然大动干戈,找上李世民兴师问罪,还装出一副非要他命不可的架势。
可能到现在,李世民才恍然大悟,那个真正让人胆寒的对手,不是和自己拼得鱼死网破的哥哥李建成,而是始终沉默不语、在一旁冷静观察的老爸。
在高祖心里,大唐的皇位接班人,铁定就是太子李建成,现在国家越来越安稳,秦王也就没啥大用了。
“太白星划过天际”这事儿,让李世民一下子全明白了,也成了把秦王逼到绝境的最后一击。要是再不赶紧动手,那肯定就没活路了。
六月初四一大早,李世民带着尉迟敬德这些亲信,悄悄带了百多号敢死队藏在玄武门里,就等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等太子和齐王按皇上的旨意进宫时,埋伏的人猛地冲出来,一下子就把他俩给干掉了,他俩压根儿没防备。
六月初十左右,就是玄武门之变过去没几天后,李渊就把他二儿子李世民立成了太子。大概过了两个月吧,高祖皇帝就发布诏书,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父子的宿命,也是大唐的悲剧】
李世民的大反击取得了胜利,大唐王朝眼看就要碰上它289年历史里,最牛的明智皇帝,还有那段最辉煌的“贞观盛世”。
就是策划杀掉太子,还硬逼着老爹退位,这种兄弟相争、下级反上的行为,说到底,给太宗皇帝留下了让后人指责且没法抹去的政治黑历史。
不过得说清楚,在以前那个被封建礼教绑住的时代,“皇上让大臣死,大臣就得死”这话,那真是没法反驳的事实。要是谁处在李世民那个位置上,碰到那样的事儿,估计也会跟他一样,选择发动玄武门之变。
说白了,就算秦王打算认命,天策府里的那些文官武将,又岂会轻易低头认输?要是李世民真当上了皇帝,那帮官员可就都成了他的功臣。可反过来,要是秦王在争储君的斗争中输了,恐怕大部分人都得在这场政治风波里搭上性命。
就是因为这样,在玄武门之变快到来的时候,李世民心里其实挺纠结、挺矛盾的。不过,他手下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这些人,一个个都是铁了心要干大事的,比李世民自己还要坚决。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甚至放出话来说,如果不干,他们就不跟着待在天策府了。这样一来,李世民也就咬咬牙,决定放手一搏了。
因此,不管是暗地里算计还是明面上较量,也不管是比智慧还是动武力,唐朝初期那场争夺皇位的大战,到最后都会变成兄弟间自相残杀、反目成仇的局面。
这场避免不了的残酷夺权,要么发生在危机四伏的玄武门,要么就在太极宫里悄悄酝酿;不会等到公元626年六月那个看似安宁的早晨,而肯定会是李渊去世前的某个傍晚或者黑夜……
这是大唐建立时的惨痛故事,也是李家人不得不面对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