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被称作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这天,不少人在互道祝福时犯了难,到底是端午节快乐,还是端午节安康?有人就指出,端午节这天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悲愤投汨罗江。如此悲壮的日子,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那么,端午节到底能不能说快乐呢?我们不妨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诗人,因为爱国而遭到排挤和诽谤,最终在楚国灭亡之际投汨罗江自尽。他的诗歌《离骚》《九歌》《天问》等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和忧患意识,被誉为“楚辞之祖”“浪漫主义诗歌之始祖”。据说他投江后,楚国百姓纷纷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并抛下粽子和鸡蛋等食物以免鱼虾吞食他的身体。这就是端午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靠。因为屈原投江的确切时间并不清楚,而且在屈原之前,五月初五就已经被认为是一个不祥之日。《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了孟尝君田文的出生故事:“初,田婴有子四十馀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孟尝君田文的具体生年不详,但是孟尝君出使秦国是前299年,其出生时间显然应该更早。而屈原殉国是在前278年,至少也是孟尝君出生三十年以后的事情。而早在屈原辞世以前,人们就认为五月五日不详,甚至连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都得扔了。对此,孟尝君他父亲田婴的解释是:“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后世的许多著作也记载了这一观点。
那么,五月初五为什么不详呢?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古人观察天象有关。在夏至这天,东方苍龙七宿完全跃出地面,而夏至白昼渐短,阳气衰减是为不详。而五月初五正好代替了夏至的意义,因此被视为恶月恶日。另外,五月初五也是天气逐渐潮湿炎热容易滋生疾病的时节,是以端午节需要攘毒避疫。
除了纪念屈原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如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但这些说法也都缺乏确凿的证据,而且有些地区的端午节纪念的对象并不相同。例如,苏州地区的端午节纪念的是伍子胥自杀,而古越地则流传着端午赛龙舟是因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训练水军而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吴越民族祭龙。人们在这一天祭祀龙王以求夏天风调雨顺,因为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和图腾。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习俗也都与祭龙有关。
综上所述,端午节的起源并不单一,而是多元复合的。它既有自然崇拜的成分,也有历史人物的影响,也有民族文化的特色。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爱护,对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端午节的祝福
既然端午节的起源如此复杂,那么我们在互相祝福时应该怎么说呢?是说快乐还是安康?
其实,在古代,并没有什么“端午节不能说快乐”的言论。在古诗词里也有描绘端午节快乐祥和的诗句。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三殿宴群臣并序》写到“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历来古代君王都会在端午宴请群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端午那天,皇宫大宴群臣,大家感叹二十四节气的循环之快,又是一年的端午时节了。表述了端午节这天朝堂之上的欢愉的氛围。
而在民间,《金瓶梅》里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正值五月端午佳节。春梅在西书院花亭上置了一桌酒席,和孙二娘、陈敬济吃雄黄酒,解粽欢娱。”可见,在明代人们过端午也是十分快乐的。
当然,并不是说端午节就没有悲哀和沉重的意味。毕竟,在这一天我们也要纪念那些为国为民牺牲或流亡的英雄人物,感悟他们的精神和情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