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先考研再考公”逐渐成为不少人眼中的热门选择,仿佛成了一条被追捧的流行路径。但结合我的观察以及亲身经历,我想说,这条路未必适合大多数人。
我在公职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如今已成功“上岸”。回想起自己备考时的点点滴滴,还有身边众多考生的经历,我有些掏心窝子的话,想讲给正在备考的朋友们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专业适配性对考公影响很大。
公务员考试对不同专业包容度差别明显,像行政管理、法律、会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本科阶段就与公务员岗位需求高度适配。2024年国考职位表显示,在“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的岗位中,超65%明确“本科专业符合即可”,研究生学历并无额外优势。
相反,一些技术性强的研究生专业,如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等,在公务员招考中需求极少,相关专业的考生往往面临“高学历、少岗位”的尴尬局面。我同事本科读公共事业管理,毕业当年就考入市级机关;而同届先读研再考公的同学,三年后只能报考竞争更激烈的省级部门且未成功,此时同期入职的本科生已积累晋升优势,研究生学历在机关内部晋升中加分也不多。

多数情况建议优先考公,但有两类人适合先读研再考公。
一类是目标明确想考中央部委或特殊岗位的人,如中央办公厅、发改委核心岗,研究生学历基本是标配,竞争激烈且需理论功底。若本科学校一般,大二大三就锁定目标,考985高校研究生提升学历是合理选择。但2024年国考中“仅限硕士研究生”岗位仅占6.3%,多在中央机关,考研选专业要对口,像国民经济管理、国际关系等。
另一类是专业技术型人才,可走“高学历人才引进”通道,免笔试、考核简化、待遇优厚。适合两类人:一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国家战略相关专业的理工科高材生;二是科研能力强,研究生阶段参与过政府课题或发表过公共政策论文的。不过该通道对学校层次和学术成果要求高,一般要双一流高校硕士以上,多数岗位有年龄限制(硕士通常不超28岁),研究生阶段表现一般可能错失本科考公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