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癌细胞爱的是肉?6大癌症或是“吃”出来的,这3个部位的肉少吃

夕阳西下,广州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55岁的陈丽华(化名)正忙着准备晚饭。厨房里,油锅滋滋作响,她熟练地翻炒着一盘红烧肉,

夕阳西下,广州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55岁的陈丽华(化名)正忙着准备晚饭。厨房里,油锅滋滋作响,她熟练地翻炒着一盘红烧肉,香气四溢。陈丽华笑着对老伴儿喊:“老李,今晚有你爱吃的肉!”她身材微胖,脸颊红润,看起来精神抖擞。可谁也不知道,就在半年前,她因为结肠癌住进了医院,切除了部分肠道,至今还在恢复中。

陈丽华是广州本地人,退休前在社区当过会计,性格爽朗,爱吃爱笑。她家餐桌上,顿顿离不开肉:红烧肉、烤鸭、猪脚姜,都是她的拿手菜。她常说:“吃肉才有劲,人生得有点滋味!”可自从确诊癌症,她才从医生那儿得知,自己的“肉食人生”可能是病因之一。医生的一句话让她如梦初醒:“癌细胞爱吃肉,你这饮食习惯,得改!”

陈丽华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人对饮食的误区。癌症真会因为吃肉“找上门”?哪些肉要少吃?

她是谁?一个爱肉如命的广州阿姨

陈丽华,55岁,广州人,退休社区会计。她身高1米55,体重却有70公斤,属于轻度肥胖。她的生活简单又充实:早上买菜做饭,中午看剧,晚上跳广场舞。她性格开朗,邻里关系好,社区活动总少不了她的身影。她的最大爱好是做菜,尤其是荤菜。红烧肉得肥瘦相间,烤鸭要皮脆肉香,猪脚姜得炖到入口即化。她常笑称:“没肉的饭,吃着没灵魂!”

健康方面,陈丽华自认“还行”。她年轻时有点高血压,吃药控制得不错。体检偶尔查出脂肪肝和血脂偏高,医生让她少吃油腻,她嘴上答应,心里却没当回事。她爱吃肉,尤其偏好肥肉和内脏,鸡肝、猪大肠是她的最爱。蔬菜?她嫌没味道,顿顿就点青菜应付。体检她也不积极,觉得“年纪大了,小毛病正常”。

半年前,她开始觉得肚子不舒服,便秘夹杂腹泻,还隐隐作痛。她以为是吃坏了,买了点药吃,症状却越来越重。后来,她发现大便带血,吓得赶紧去医院。结肠镜一查,确诊结肠癌中期。手术后,医生告诉她:“你这病,跟长期吃肉脱不了干系。”陈丽华傻眼了:“吃肉还能吃出癌症?”

肉与癌症:6大癌症可能是“吃”出来的

陈丽华的疑惑,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吃肉真会“喂”出癌细胞?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张伟教授一语道破:“高肉饮食确实是某些癌症的推手,尤其是红肉和加工肉。”他解释,肉类本身不致癌,但吃得过多、吃得不对,会增加癌症风险。中国抗癌协会的数据显示,饮食不当与30%-40%的癌症相关,其中以下6大癌症与肉类关系密切:

1. 结直肠癌陈丽华的结肠癌就是典型。红肉(猪肉、牛肉、羊肉)和加工肉(火腿、香肠、培根)是主要“嫌疑犯”。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加工肉列为一类致癌物,红肉为二类致癌物。红肉中的亚铁血红素在肠道代谢时会产生致癌物,加工肉中的亚硝酸盐更会损伤肠黏膜。陈丽华顿顿红肉,还爱吃香肠,肠道不堪重负。

2. 胃癌胃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长期吃腌肉、熏肉等加工肉,亚硝酸盐会在胃里转化为亚硝胺,刺激胃黏膜,增加癌变风险。陈丽华爱吃的腊肠、腌猪肚,可能就是“帮凶”。

3. 肝癌肝癌与饮食也有关联。高脂肪的肉类会加重脂肪肝,进而诱发肝硬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癌。陈丽华的脂肪肝,多年未管,正是隐患。

4. 乳腺癌高脂肪饮食会提升体内雌激素水平,刺激乳腺组织,增加乳腺癌风险。《柳叶刀》研究显示,肥胖女性乳腺癌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20%。陈丽华的肥胖,与她嗜肉脱不了干系。

5. 胰腺癌胰腺癌与高脂肪、高热量饮食有关。红肉和加工肉会刺激胰岛素分泌,长期超负荷可能诱发癌变。陈丽华爱吃的肥肉,正是胰腺的“敌人”。

6. 食管癌长期吃烫食(如热腾腾的烤肉)或加工肉,可能损伤食管黏膜,增加食管癌风险。陈丽华吃饭快,爱吃刚出锅的肉,这习惯也得改。

这3个部位的肉,癌细胞最“爱”

既然吃肉有风险,哪些肉要少吃?张伟教授指出,以下3个部位的肉最易“招惹”癌细胞,建议尽量少碰:

1. 肥肉:脂肪的“致癌推手”肥肉含大量饱和脂肪,热量高,易导致肥胖和脂肪肝。脂肪代谢会产生炎症因子,刺激癌细胞生长。陈丽华爱吃的五花肉、肥肠,脂肪含量高达40%-60%,是健康大敌。张教授建议:每周肥肉摄入别超50克,尽量选瘦肉。

2. 内脏:亚硝酸盐的“藏身地”动物内脏(如肝、肠、肚)虽营养丰富,但常含胆固醇和亚硝酸盐(尤其腌制内脏)。这些物质在体内代谢会生成致癌物,增加胃癌、结直肠癌风险。陈丽华的鸡肝、猪大肠,美味背后藏风险。张教授提醒:内脏每月吃1-2次即可,别贪嘴。

3. 加工肉:致癌物的“温床”火腿、香肠、培根等加工肉含亚硝酸盐、防腐剂和高盐,WHO明确列为一类致癌物。每周吃50克加工肉,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8%。陈丽华常吃腊肠炒菜,殊不知“喂”了癌细胞。张教授说:“加工肉能不吃就不吃,换成新鲜鸡肉、鱼肉。”

陈丽华的“肉食人生”:从翻车到逆袭

确诊结肠癌后,陈丽华像被泼了盆冷水。她不明白:“吃肉咋就吃出癌症了?”张教授给她算了笔账:她每周吃红肉超1公斤,肥肉、内脏、加工肉占一半,蔬菜却少得可怜。长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让她肥胖、脂肪肝、肠道炎症“三管齐下”,癌细胞趁虚而入。

手术后,陈丽华下定决心改变。张教授给她开了份“健康菜单”:

1. 少肉多蔬,荤素搭配每天肉类摄入控制在50-75克,以白肉(鸡肉、鱼肉)为主,红肉每周不超过300克。蔬菜至少半斤,深色蔬菜(如菠菜、紫甘蓝)占一半。陈丽华学会了蒸鱼、凉拌蔬菜,饭菜清爽了不少。

2. 少油少盐,烹饪清淡用蒸、煮、炖代替煎炸,油每天不超过25克,盐不超过5克。陈丽华把猪油换成橄榄油,炒菜只放半勺盐,味道照样好。

3. 细嚼慢咽,保护肠胃吃饭慢点,别吃烫食,细嚼30次再咽。陈丽华以前狼吞虎咽,现在学会慢享美食,肠胃舒服多了。

半年后,陈丽华复查,肠道恢复良好,体重减了8公斤,血脂正常,精神头也回来了。她笑着说:“原来少吃肉,日子也能有滋味!”她还带动老伴儿和邻居一起改饮食,社区里掀起一股“健康吃”热潮。

癌症与饮食:数据告诉你真相

陈丽华的翻车,绝非个例。饮食是癌症的“开关”之一。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显示,国人红肉消费量从1980年的年均10公斤涨到2020年的30公斤,远超推荐量(年均18-27公斤)。加工肉消费也翻倍,结直肠癌发病率20年增长了2倍。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报告指出:

每天吃50克加工肉,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8%。每天吃100克红肉,胃癌风险增加17%。高脂肪饮食者,乳腺癌风险比均衡饮食者高20%-30%。

反过来,地中海饮食(多蔬果、鱼类、橄榄油)可降低癌症风险15%-25%。陈丽华的“肉食人生”,正是高风险饮食的缩影。

从陈丽华到你我:如何吃出健康?

陈丽华的逆袭,证明了饮食改变的力量。癌症可防可治,关键是管住嘴。张伟教授给出五条实用建议,帮大家吃得健康:

1. 控制肉量,荤素2:8每天肉类50-75克,红肉每周不超过300克,多吃白肉和豆制品。蔬菜水果占饮食80%,五颜六色最好。陈丽华的“清爽餐桌”,就是榜样。

2. 远离加工肉,选新鲜食材火腿、香肠尽量不吃,选新鲜鸡肉、鱼肉、瘦猪肉。腌制食品也少碰,亚硝酸盐是“隐形杀手”。

3. 烹饪清淡,少油少盐用蒸、煮、烤代替煎炸,油盐适量。陈丽华的橄榄油蒸鱼,营养又健康。

4. 定期体检,早筛早治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结肠镜、胃镜,关注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陈丽华若早体检,可能无需手术。

5. 健康生活,远离肥胖保持正常体重,多运动,少熬夜。肥胖是癌症的“温床”,陈丽华减重后,身体轻快不少。

从警钟到行动:你的餐桌你做主

陈丽华的故事,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癌细胞不挑人,饮食不当谁都可能中招。55岁的她,用半年时间,从“肉食阿姨”变成“健康达人”,证明了改变永远不晚。今天是2025年4月27日,春风和煦,正是养生的好时节。不如从现在开始,给餐桌减点“肉”:少吃一口肥肉,多夹一筷子青菜;扔掉香肠火腿,换上清蒸鱼;抽空做个体检,别让“没事”成了借口。

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健康的忽视。陈丽华的6大癌症教训,也许就在你我餐桌上。别让“吃”成了健康的债,管好嘴,癌症才会绕着走。愿陈丽华越来越好,也愿你我都能吃出健康,活得精彩!

参考文献

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癌症防治核心信息(2023年版)》.

张伟等. 《饮食与消化系统癌症的关系》. 中华肿瘤杂志, 2022.

《全球癌症统计报告2022》. 世界卫生组织,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