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白居易最深情的一首诗感慨后人千年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以平易近人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于世。然而,在他众多传世佳作中,有一首诗因其深情的表达而特别动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以平易近人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于世。然而,在他众多传世佳作中,有一首诗因其深情的表达而特别动人,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更是让千年后的读者为之动容。这首诗便是《长恨歌》。

一、创作背景与历史真实

《长恨歌》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当时白居易担任盩厔县尉。一次,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王质夫认为,如此奇事,若没有大手笔润色,恐将被历史尘埃掩埋。于是,白居易挥笔写下《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传》相佐。

《长恨歌》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却并非单纯的历史复刻,而是以“历史之影”编织出的“情爱传奇”。在真实的历史里,李隆基强夺儿媳杨玉环,这一行为违背伦理,而马嵬坡下赐死杨贵妃,尽显帝王权谋。但白居易在诗中隐去这些,将杨贵妃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真少女,玄宗也成了痴情帝王,把二人的悲剧归结于“重色思倾国”的个人情欲与时代洪流的碰撞。这种改写,是对传统“为尊者讳”观念的妥协,也是一种极为高明的艺术升华。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即便是帝王,也会深陷情网,权力在命运面前,有时也会不堪一击。

二、白居易的“长恨”情缘

白居易的一生,恰似《长恨歌》的镜像。他青年时与寒门女子湘灵相恋,却因门第差距被迫分离。“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般凄怆的诗句,正是白居易对自己那段刻骨铭心爱情的深情追忆与无尽遗憾。

白居易初入仕途,满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秉持“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信念,以讽喻诗直谏时弊,《卖炭翁》《杜陵叟》等作品,每一字每一句都饱含着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控诉。而《长恨歌》则是他以个人情愫投射于历史传奇的深情之作,诗中那绵延不绝的哀愁与思念,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爱情悲剧的深刻体悟?

三、《长恨歌》的深情表达

《长恨歌》之所以能千年传颂,不仅在于其艺术手法的巧妙,更在于诗中那真挚而深沉的情感。诗句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将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种情感的共鸣,也让后世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诗的最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不仅是玄宗与杨贵妃的誓言,也是白居易对自己那段无法圆满的爱情的寄托。诗中的深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触动了无数人的心。

白居易通过《长恨歌》,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唐玄宗与杨贵妃这段爱情悲剧的动人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深情至性的诗人形象。千年之后,我们读这首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深情与哀愁,这或许正是这首诗能感慨后人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