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郭汜乱长安,简称李郭之乱,公元192年,李傕、郭汜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率军攻入长安,杀死司徒王允等,控制汉献帝刘协,把持朝政。
随后李、郭二人为争夺权力发生火拼,关中地区陷入动荡,公元196年,汉献帝颠沛辗转迁回洛阳,后在曹操的控制下迁都许昌,李郭之乱才告结束。

从此中国进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期,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诸侯割据正式形成。
成也王允,败也王允,阻挡三国割据的良好局面被破坏公元189年,凉州军阀董卓趁十常侍之乱,带兵进入洛阳,掌控朝政。
此后他废少帝,立献帝,铲除异己,擅权朝政,行为残暴,激起天下士人和各地诸侯不满,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兴兵讨伐董卓。董卓迫于压力,挟汉献帝及朝廷百官迁都长安。
192年四月,司徒王允联合董卓的亲信吕布诛杀董卓,满朝文武为之拍手称快,民心大振。
此时的形势对朝廷似乎一片大好,董卓及其党羽被全部肃清,王允作为士大夫领袖辅佐朝政,上下一心。

关中地区人口繁多,兵精粮足,天下百姓无不翘首以盼,关东各地诸侯亦侧目而视,观望朝廷声势。
沉甸甸的重担压在年近花甲的王允身上,挽救危亡,四百年基业大汉起死回生还是泰山崩塌,汉朝基业随浊流而逝在其一念之间。
王允,出身并州名门,深受儒家思想教化,年轻时以匡扶天下为己任,数十年宦海沉浮练就深沉隐忍的政治素质。
面对残暴凶悍的董卓,王允表面顺从,暗地谋划,在绝对弱势局面下翻盘反杀,政治手腕可见一斑。

不过接下来摆在王允面前的有一道难题,那就是董卓留下的数万凉州军团,恰在此时,董卓手下的校尉李傕、郭汜等人派人进京请求赦免。
原因可以理解,凉州军这几年坏事没少干,百姓无不愤恨,眼下董卓已死,这些军队群龙无首,自然要找一个新的依靠。
对于王允而言,如何妥善处理这一群体,事关朝廷安危大局,有人提出了相对稳妥的建议:
“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开关,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
大意是凉州兵素来畏惧袁绍和关东兵,如果选择裁军,凉州兵人人自危,可以任命皇甫嵩(字义真)为将军去担任凉州兵的统帅,并让他长期留在陕县,以安军心。
潜台词是凉州军队和关东诸侯已经结仇了,要是不管他们,局势一定会乱,皇甫嵩出自凉州,让他去镇守凉州军,万无一失,因为凉州军主力在陕县,所以让皇甫嵩去那里。
此建议以凉制凉,可谓一箭双雕,既能安定局势,又能将其收为己用,震慑关东诸侯,再效仿高帝刘邦韬光养晦,假以时日,出关中东征,再造大汉并非不可能。
那么王允是怎么反应的呢?史料记载,王允反复无常,态度极不慎重,刚开始答应赦免,后来又反悔,不仅要施以惩罚,还要全部裁撤,并要求引入关东兵。

理由是关东兵是同一战线的,如果安抚凉州兵,关东兵将领会疑心我们不重视他们。
看似滑稽迂腐的想法,却有着深层次的考虑,自东汉中后期以来,朝廷便陷入与西羌的战争中。
双方打打停停百余年,地处西陲的并、凉二州沦为战区,当地百姓饱受战争洗礼,加上胡汉杂居,汉军对羌作战主力也主要来自两州。
因此当地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并凉军队也成为大汉最强大的两支军团,而关东地区承平日久,经济文化繁盛,儒术之风隆重。

史载:
“山东承平日久,民不习战;关西顷遭羌寇,妇女皆能挟弓而斗 。天下所畏,无若并、 凉之人。”
当初董卓入洛阳先是策反并州人吕布,使其刺杀并州军团首领丁原,从而吞并并州军队,所以才窃取权柄,掌控朝政。
在董卓死后,李傕第一件事就是把军队中数百并州人全部斩杀,然后才屁颠屁颠跑去向王允大赦。
王允本就出身并州,对于凉州军队对并州势力的清洗耿耿于怀,同时又对其十分忌惮,所以宁愿启用关东兵,也不愿意收纳凉州军团。
然而,王允误判了形势、错估了人心。
此时的东汉政权危如累卵,关东地区诸侯割据,为自己的利益争来斗去,没有人会丢弃地盘不要,而冒死入关中与彪悍的凉州军作对。
当裁撤凉州兵的风声传出,慢慢变成王允要杀掉所有凉州人的谣言,这一谣言被李傕身边的谋士贾诩利用。
本来李傕打算逃跑,但被贾诩煽动,同郭汜等率领数千军队,打着为董卓报仇的名义昼夜西行前往长安。

李傕沿途收罗散兵,到长安城下,已集结十多万部队,围城不久,吕布军中益州兵叛变,接应凉州军入城。
城破之日,凉州兵上演了在洛阳的暴行,他们掳掠烧杀,无恶不作,街市一片狼藉,尸体堆满街道。
此惨像距王允执政仅仅两个月,此时的王允几近绝望,回天乏术,只能任由李傕郭汜凌辱谩骂。
不久,李傕处死王允等党羽,与郭汜、樊稠等掌管朝政,至此东汉翻身的大好机会被这场凉州军乱彻底葬送。

董卓、王允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相继垮台,意味着凉州军阀和士人集团均遭受重创,长安政权由威权独裁政治变为中高级军官把持的寡头政治。
李傕、郭汜、樊稠、张济都是校尉,董卓一死,任谁都没有独立掌控全局的实力和号召力,带来的危害后果就是政权失去稳定性。
首先,张济因为力量最弱,退出长安,出屯弘农。公元194年,西凉征西将军马腾调集军队准备进攻李傕,献帝派使者调解,马腾不听。
同样出自凉州,马腾的地位尚在李傕之上,如今李傕挟持天子把持朝政,马腾轻视,蠢蠢欲动,而献帝经此动乱,彻底沦为傀儡,地方诸侯视而不见。
李傕派郭汜、樊稠率军出击,击败马腾,马腾逃回凉州。
赶走外敌后,长安内部开始内斗,开始时,李傕因为樊稠作战勇猛而得到部属拥戴,对他有猜忌之心。

195年初,樊稠东出函谷关,向李傕要求增加军队,李傕怀疑其心怀不轨,在一次集会上安排刺客将其刺杀,从此诸将猜忌更甚。
此前,李傕经常摆酒宴款待郭汜,以示拉拢,有时还留郭汜住在家中。
郭汜的妻子害怕郭汜喜欢上李家的侍女,阻止郭汜前往,当李傕送来食物,郭妻把豆豉说成毒药,挑出来给郭汜看。
郭汜遂对李傕怀疑,再加上此前樊稠遇刺,至此李催郭汜反目,各自部署队伍,相互攻击。
献帝派侍中、尚书调停,但李、郭都不服从,195年三月,李傕派出上千军队保卫皇宫,公然劫持献帝、伏皇后等驰回自己军营。
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等十多人前往郭汜军营劝双方和解,郭汜不仅不答应,竟把公卿扣作人质。
李郭二人,一人劫持天子,一人劫持公卿,朝廷无人主事,双方军队互相攻打,很多士兵趁乱烧杀抢劫,奸淫妇女,长安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

李傕郭汜连续数月攻杀,死者以万计数,城中断壁残垣,百姓易子而食,白骨堆积,污秽满路。
据《后汉书》记载:献帝迁都长安时,三辅地区还有数十万户人,自从李、郭互相攻杀以来,长安在四十多天里竟然成为了空城。
身体强壮的年轻人逃散,年老体弱的被吃掉,关中成为人烟断绝的炼狱。
六月,张济从陕县来劝和,再加上长安荒废,献帝思念旧京,派人恳请李傕放他东归。
经过长时间的内耗,李、郭实力大损,献帝在十余趟往返努力下,李傕与郭汜才答应。
很快,汉献帝及群臣在外戚董承、李傕原部将杨奉等人的护送下,踏上东归的路途。

不过汉献帝在一路上充满了艰辛,先是李傕、郭汜后悔放献帝东归,派兵来追,张济和杨奉、董承不和,又联合李、郭二人一起追赶献帝。
双方在弘农东涧展开大战,死伤无数,董承、杨奉秘密派人到河东,联合将领李乐、韩暹、胡才以及南匈奴的右贤王去卑才将李傕击退。
遭此劫难,虎贲羽林卫士不满百人,李傕又整军追击,汉献帝仓皇渡黄河。
好不容易摆脱李傕等人追捕,但一路上风餐露宿,献帝只能坐牛车前行,群臣饥饿,面如菜色,状况十分狼狈。
河内太守张杨、河东太守王邑进贡粮米布帛,献帝封王邑为列侯,张杨为安国将军,全都假节、开府。
其他带兵的小人也争相求官,以至来不及刻印,就用锥子刻画,有人甚至带酒肉来献帝处吃喝,随意侮辱百官,礼仪秩序全部崩塌,天子威严荡然无存。
公元196年七月,经过近一年的长途跋涉,献帝等人终于回到洛阳。韩暹凭保驾之功被拜为大将军,兼司隶校尉。
掌权后的韩暹居功自傲、为所欲为,董承忧虑李郭之乱再次上演,便密召兖州牧曹操勤王。
不过董承不知曹操是比董卓、李傕更加可怕的对手,曹操入京稳定局势后,便以洛阳残破为由,把献帝迁到许昌。

杨奉、韩暹想要阻拦被曹操攻击,二人不得不投奔袁术,至此李郭之乱宣告结束。
而对于汉献帝来说,可谓前门驱狼后门进虎,好不容易摆脱凉州军阀,却又被曹操控制。
曹操掌权后,献帝完全成为傀儡木偶,百官也只是充数,中国进入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三国时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