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查手段:
供应商背景调查:关联关系审查:检查供应商与发行人间是否存在潜在的关联关系,如前员工控制的供应商。
供应商资质与稳定性:评估供应商的成立时间、业务记录、信用状况,特别是频繁变动或短期内注销的供应商。
合规性检查:确认供应商是否为失信被执行人,有无重大诉讼或破产记录。
价格合理性分析:市场对比:将采购价格与行业平均价格、历史价格、同行业上市公司采购价格进行对比。
关联采购审核:深入分析关联采购价格,确保其公允性,通过第三方询价和比对来验证。
存货盘点与评估:实物盘点:定期进行存货的实地盘点,确认账面存货与实际存货的一致性。
减值测试:对长期未售或过时的存货进行减值准备的合理性评估。
费用合理性与完整性验证:费用与业务匹配:分析费用支出是否与企业的业务规模、增长情况相匹配。
异常费用审查:关注异常高的或不寻常的费用项目,如代垫费用、账外支付等。
费用占比分析:与同行业标准比较,检查费用占比是否合理,避免异常低的费用率。
文档与凭证审核:原始凭证检查:抽样检查费用报销单、合同、发票等原始凭证,确保每笔费用都有据可依。
系统记录核对:与会计系统记录对比,确保所有成本费用都被准确记录。
内部控制评估:流程审查:评估成本核算和费用控制的内控制度,确保其有效性和执行的一致性。
风险点识别:识别成本费用记录中的潜在风险点,并设计针对性的测试。
数据分析与趋势分析:历史数据比较:分析成本费用的历史趋势,识别异常波动。
财务比率分析:利用毛利率、费用率等财务比率,与行业标准对比,寻找潜在问题。
访谈与调查:内部访谈:与财务、采购、生产等部门人员交谈,了解成本费用管理的实际情况。
外部核实:与供应商、客户进行沟通,核实交易的真实性。
核查范围:
1.采购成本:
原材料采购:核查所有原材料的采购记录,包括供应商选择、采购价格、数量、质量控制和入库记录。
外包服务:对外包加工或服务的成本进行核实,确保费用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2、直接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确认所有直接用于生产的物料是否都被准确记录,包括损耗和废料处理。
直接人工:检查工资单,确保所有直接参与生产的员工成本被正确计入。
间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审查间接成本如折旧、能源消耗、车间管理费用的分配方法和合理性。
变动与固定成本:确认这些成本是否被正确归集和分摊到产品成本中。
存货管理:库存准确性:进行实地盘点,确保账面存货与实际相符,包括在途存货和寄售存货。
减值准备:评估存货跌价准备的合理性,确保没有隐藏的损失。
费用成本:运营费用:包括但不限于水电费、租赁费、维修保养费等,确保这些费用被完整记录。
研发费用:对于资本化或费用化的研发支出,确保分类正确且完整。
关联方交易:成本转移:特别关注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确保成本和收入的转移是公平且透明的。
财务系统与内控:系统记录:检查会计系统中的成本记录是否完整,内控机制是否有效防止错报和漏报。
内控制度:评估成本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流程,确保其设计合理且执行有效。
合规性:税务与法规:确保成本计算符合税法和其他相关法规要求,避免潜在的合规风险。
非经常性项目:对于一次性或非常规的成本项目,进行特别审查,确保其合理性和披露的准确性。

成本核查结论
成本核查的结论通常基于对上述核查程序、手段和范围的综合分析,旨在评估企业的成本核算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并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要求。一个典型的成本核查结论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真实性验证:确认成本数据与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相匹配,无虚构交易或成本低估、高估的情况。完整性评估:确保所有相关的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被适当识别并计入,不存在重大遗漏。准确性检查:成本计算方法恰当,成本分摊和分配逻辑合理,没有系统性的误差或偏差。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成本核算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能否防止或及时发现错误和舞弊。合规性审查:确认成本核算符合会计准则和行业标准,包括成本确认的时间点、计量基础等,以及税务合规性。异常波动解释:对于成本中的异常波动,核查其合理性,如原材料价格变动、生产效率变化等,并有合理的解释。建议与改进:针对发现的问题或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加强内部控制、优化成本核算流程、提高数据记录的准确性等。风险提示:如果存在潜在风险,如依赖单一供应商、成本控制机制薄弱等,会在结论中予以明确,提醒管理层注意。财务影响分析:评估成本核算不准确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包括对利润、存货价值和现金流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