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2025年4月9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5%的警戒线,纽约交易大厅的电子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牵动着全球资本市场的神经。这一天,距离特朗普宣布对华加征125%关税仅过去48小时,中国单月减持573亿美元美债的消息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彻底搅乱了华盛顿的政治算盘。
4月2日,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将中国商品关税税率提升至34%,并威胁若中方不妥协,将在4月9日追加至125%。

美方宣称此举旨在“重塑公平贸易”,但白宫内部文件显示,其真实意图是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在科技、地缘政治等领域让步。
中方的反应远超预期,4月3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美进口商品加征同等34%关税,并首次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
4月9日,特朗普如期加码关税至125%,中国随即宣布反制措施:对美大豆、汽车、飞机等关键商品加征84%关税,同时将7类中重稀土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这些稀土是美军F-35战机发动机和特斯拉电池的核心材料。

更令美方措手不及的是金融领域的反击,4月10日,中国央行公布外汇储备调整方案,黄金占比提升至15%,并加速抛售美债。
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已从2020年的1.07万亿美元锐减至7590亿美元,创14年新低。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指出,中国采取“温水煮蛙”策略,单日抛售量达300万美元,精准打击长端美债市场。

4月9日,美国财政部390亿美元10年期国债拍卖遇冷,投标倍数仅为2.1,远低于2.5的历史均值。
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日本、英国等美债持有国紧随中国步伐减持,全球单月抛售规模达663亿美元。
贝莱德全球首席投资官芬克直言:“当中国用美债作为武器,美元的安全性正在被重新评估。”
这一局面的形成早有伏笔,自2024年起,中国持续优化外汇储备结构,黄金储备累计增加600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量同比激增300%。

沙特、巴西等国相继采用人民币结算原油贸易,削弱了美元在能源市场的垄断地位。而美国36万亿美元国债规模(占GDP的130%)和年利息支出占预算18%的财政困境,让市场对美债的“避险属性”产生根本性质疑。
特朗普政府的妥协信号印证了压力,4月9日,白宫紧急撤回对中国货轮加征300万美元港口费的提案;4月10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G20会议上主动提出“关税互降”谈判。但中方态度明确:若美方继续施压,将不予理会。
4月11日,欧盟宣布对26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征25%关税,德国总理朔尔茨暗示可能以欧元结算天然气贸易。同日,沙特阿美与中国石化签署首笔人民币原油采购协议,巴西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全球“去美元化”进程加速,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从2020年的40%降至31%。

这场博弈暴露了美国经济政策的深层矛盾,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若中美贸易归零,美国经济衰退概率超70%。
而中国凭借内需市场(占GDP 55%)和“一带一路”基建网络(如中吉乌铁路缩短中欧物流时间40%),展现出更强的抗压韧性410。
金融市场的反应更具讽刺性。4月10日,纳斯达克中国金融指数暴涨12%,而道琼斯指数暴跌5.5%。华尔街分析师感叹:“白宫的决策比比特币更难预测。”7

特朗普的关税攻势未能换来中方让步,反而加速了美元信用体系的瓦解。中国抛售美债不仅是金融防御,更是对单极霸权的战略反击。
历史经验表明,贸易战往往是霸权更迭的前奏——1929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大萧条,最终导致二战爆发;而今,美债市场的动荡正映射出多极世界的黎明。
“大国竞争的最高境界,不是摧毁对手,而是重塑规则。”当人民币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黄金重回货币锚定物地位,全球金融秩序的重构已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