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到十七团上任不久的陈康正好派上用处,并且这也是一个能够让他充分施展的机会。陈赓常对他的部下们讲:“再好的作战方案,战斗一打响就作废一半。开战前,是我指挥你们,开战后,就是前线指挥员指挥我了。”这句话其实也同样适用于此次护送行动中的周希汉和陈康,周希汉是指挥员,他制定的预案和指挥再好,还得由护送部队也就是十七团具体负责实施,陈康作为实际的团长,他的表现如何,直接决定着行动的成败。
“我们两个不用客气,这次主要唱的是你们团的戏,你得多担些责任。”周希汉说。
“我听指挥!”
1941年5月26日,护送和被护送队伍在太谷县濮子岭按时集结,总计人数达到三千多。28日,这支庞大的队伍开始向晋中平原的敌占区进发。按照预案,交通四大队和十七团侦察队先行探路,后面的队伍成两路纵队,在敌碉堡缝隙中穿行。
当天深夜十一点,部队正欲通过同蒲铁路,监护哨报告:铁路上自北向南,有一辆敌装甲机车开来!
部队迅速在道路两旁就地隐蔽,装甲机车开来,一路上走走停停,车头上的探照灯向四处照射,车上的机枪则断断续续地向路两旁盲目射击。

作战部队经常要穿越铁路,对此早已经见怪不怪。大家都知道,装甲机车的这种巡逻不过是例行公事,只要在探照灯扫过时匍匐不动,车上的日本兵一般发现不了什么。这个时候最怕的就是牲口暴露目标,所幸炮兵团的骡马都经过严格训练,又久经沙场,也跟八路军一样,成了“老战士”,所以并没有出问题。
装甲机车远去后,部队立刻悄无声息地越过铁路,继续在敌人的据点和公路间穿行。
29日凌晨一点,部队到达汾河边,对岸的东西青堆,就是总部所指定的护送任务交接地点。眼看胜利在望,但这时侦察分队发现,汾河上的桥梁已有敌人防守,上游河窄水深,不能徒涉,下游倒是河宽水浅,便是徒涉,可是对岸附近又有一个敌据点。
比较了一下,陈康认为还是从下游过比较好,对岸附近有敌据点也不怕,可以先派部队过去,将敌据点包围起来监视着,“大部队徒涉的时候,鬼子发觉不了最好,发觉了就端掉狗日的!”

《一个寒冷的春天10》,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明日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每日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日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