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新研究显示,CT扫描或与5%新发癌症相关,医生:CT一年别超1次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医院里那个“嘟——嘟——”响着的CT机,除了能帮你找到病灶,还有可能悄悄“送”你一个新肿瘤?

听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剧情,可这正是最近一项研究带来的震撼发现:每年新发癌症中,竟有多达5%可能与CT扫描的辐射有关。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医学现实。于是,有医生站出来提醒一句:“一年别做超过一次CT。”

你可能会想,不就拍个片子嘛,怎么就搞得像拆炸弹一样小心?那是你还没真正理解CT扫描背后的“隐形杀手”——电离辐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带你拨开这层看不见的“光”,聊一聊CT到底靠不靠谱,我们还能不能拍,怎么拍才安全,什么情况下真的不能拍。

CT是“照妖镜”?那代价呢?

CT,全称是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比普通X光更精准,能像切蛋糕一样,一层层看穿你的身体,是现代医学诊断的“利器”。从头到脚,从肺部结节到腹痛不明,医生们几乎离不开它。

但正因为它太好用了,许多医院、许多医生、甚至是许多患者都对它产生了依赖,甚至上瘾。2019年,中国全年CT检查量超过1.4亿人次,位居全球第一。

这意味着,平均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一年内接受过一次CT扫描。

问题来了:CT用的是电离辐射,这东西不是“清风拂面”,而是实打实能破坏细胞DNA的“硬核能量”。

如果说X光是手枪,那CT就是机关枪,尤其是多部位CT,一次照射的辐射剂量可以是胸片的几百倍。而这种辐射的累积效应,正是癌症的温床。

5%的新发癌症,CT“背锅”?

2023年,《自然》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CT扫描产生的辐射可能与5%左右的新发癌症有关,特别是在儿童和年轻人中,风险更高。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基于长期随访和大数据建模得出的结论。

辐射致癌,不是今天做,明天就得癌。它像是在你基因里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十年、二十年后才可能“嘭”地炸开。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每一次“为了保险”而做的CT,可能都是在为日后某次不幸埋下伏笔。

“我一个朋友”,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年纪不大,30出头,身体还算健康。有次体检发现肺上有个结节,医生建议观察,但他心里不踏实,半年拍一次CT,连续两年做了四五次。

后来结节没事,但去年他被查出甲状腺癌,医生不敢直接说是CT引起的,但也明确表示,“频繁接受高辐射检查,确实是一种不小的风险。”

这件事之后,他整个人都变了,开始对CT敬而远之,甚至有点恐惧。但这恰恰反映了一个现实:很多人是在“过度医疗”的名义下,主动走进了风险区。

什么情况CT是必需的?别自己吓自己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谈CT色变。不是说有风险就不能做,关键是要有“临床指征”,也就是说,只有医生真觉得有必要,才该做。

比如头部外伤后出现昏迷、语言障碍、剧烈头痛,这时候CT就是救命的工具。又比如肺癌筛查中的低剂量CT,虽然有辐射,但能早期发现病灶,权衡利弊,有些CT是必须做的,不做才危险。

问题是,现在很多CT是“为了放心”,甚至为了“凑套餐”做的。你去大医院看看,有多少人是带着三好体检报告,还要再做个CT“安心点”的?

这就像你家锁已经有三把了,还非要在门上装个保险柜,结果锁没问题,反倒把门弄坏了。

每年一次,是怎么来的“上限”?

关于“CT一年别超一次”,其实是医生们根据辐射剂量和癌症风险做出的安全建议。一次胸部CT的辐射剂量大约是7毫希沃特(mSv),而每年人体能接受的安全上限是20毫希沃特。

也就是说,一年一次胸部CT,风险可控;两次,开始有点悬;三次以上,就必须考虑风险了。更别说头部+腹部+肺部连拍的“全身CT”,一次就能怼你20毫希沃特以上,等于直接“爆表”。

儿童、青少年、孕妇,更是高风险人群,CT能不做就不做。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查个肺炎,非要拍个CT,这种“拍个放心”的心态,其实是在拿孩子未来的健康做赌注。

那有没有比CT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当然有。磁共振(MRI)就是一个不含电离辐射的好选择。虽然价格高、时间长、声音大,但在某些脑部、脊柱、软组织的成像上,清晰度甚至优于CT。B超也是一种安全、便捷的检查方式,尤其适合腹部、妇科、心脏筛查。

医生不是不让你做检查,而是希望你做“对”的检查。就像开车,不是说不能上路,而是该红灯停、绿灯行,别一脚油门冲进死胡同。

别被“CT焦虑”绑架,但更别盲目乐观

我们这个时代,信息爆炸,医疗也“过度透明”。有时候你反而不知道该相信谁。有人说CT是“癌症制造机”,有人说CT是“早筛神器”,到底信哪一边?

我的建议是:听医生的,但也要听得懂医生在说什么。不是每个检查都得做,更不是每个建议都要盲从。

你可以多问一句:“这个CT真的有必要吗?”好医生不会嫌你烦,因为你的命不是靠机器保的,是靠判断力和常识守的。

CT不是妖魔,但别滥用。谨慎,是最好的体检。

现代医学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万能保险。CT是把双刃剑,用得好是诊断利器,用得滥是隐形杀手。我们要做的,不是排斥,也不是迷信,而是学会权衡。

一年一次,不是死规定,而是底线提醒。你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灵活调整,但千万别自己拍板,觉得“多做点没事”。因为对身体来说,每一束辐射,都会留下痕迹。

该慎重时慎重,该检查时检查,别让“为了安全”变成了新的风险源。

毕竟,健康不是靠“多拍片”维持的,而是靠明智的选择和一点点对身体的敬畏。

参考文献:

[1]孙安斌, 李伟, 赵玉锋. 医用CT检查辐射剂量与风险评估[J]. 中国放射学杂志, 2023, 57(4): 421-426.

[2]王晓宇, 刘建军. 医用CT检查对儿童潜在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儿科杂志, 2022, 60(9): 723-727.

[3]李俊峰, 张晓光. 医学影像检查中的辐射安全问题探讨[J]. 医学与哲学, 2023, 44(1): 45-49.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3
用户10xxx43 2
2025-04-25 20:53
危言耸听
蓝田
蓝田 1
2025-04-25 22:27
胡说八道!
求魔宿命
求魔宿命
2025-04-26 01:06
引用的三篇文章,全是国内的。怎么提到5%的这篇发表在nature子刊的文章不引用一下,让我们学习吗[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