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流量,来的快去的也快。
就在年初,肥娟的店火了,
他们夫妇俩可是网络上的红人,
一时间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因为他们做的是小吃,
也引来了很多的商客来他们直播间做广告的,
门口的生意也是异常火爆,可以说,
平凡的肥娟夫妇俩创造了神话。
只是这样的情况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几年前,肥娟和她老公在小学旁边开了家童鞋店,
店不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
学校放学后,孩子们总爱往店里跑,
不是为了买鞋,而是因为店里有台电视,
播着动画片,还有空调吹着凉风。

肥娟从不赶这些孩子走,
还给他们准备点小零食,薯片、糖果啥的,免费吃。
冬天冷了,她就把暖气开足,
让孩子们暖和点等着家长来接。
家长们都挺感激,觉得这对夫妇心善,管肥娟叫“童小妹”。

可生意却不咋样,鞋子卖得少,
一个月最好也才赚一万多,扣掉房租、水电,基本没剩啥。
为了撑下去,夫妇俩晚上还得去干体力活,
搬货、卸货,第二天一早再来开门。

日子过得紧巴巴,债也欠了不少,
但他们没想过关店,觉得孩子们需要这么个地方。
时间长了,童鞋店实在撑不下去了。
进货的钱都掏不出来,肥娟和她老公只能咬牙关了店。

那天,店里照样放着动画片,
几个常来的孩子还不知道这是最后一天。
关店后,夫妇俩没了方向,
琢磨着是不是把铺子租出去,彻底不干了。

就在这时候,几个常来店里的孩子给了他们点启发。
肥娟问孩子们,如果她卖点啥,他们会不会来买?
孩子们想都没想,说想吃小吃,炸串、煎饼啥的,
价格得便宜,最好几块钱就够。

肥娟听完,感觉这个生意还有点靠谱,
就开始尝试着开个小吃店。
转型没那么容易,肥娟和她老公从没做过餐饮,啥都不懂。
他们从头学起,研究怎么做炸串、调酱料,还跑去别的店偷师。
店面重新装修时,孩子们也来凑热闹,
帮着出主意,说墙得刷亮色,还得留个地方放电视。

肥娟挺当回事,把这些建议都用上了。
新店开张前,他们定了个规矩:
东西得便宜,1块到5块钱为主,孩子们都能买得起。
开业那天,店门口排起了队,
孩子们一人拿着一串炸鸡柳,边吃边笑。

肥娟忙得满头汗,但心里挺高兴,觉得这回总算找对了路。
小吃店的生意比想象中好,没几天就传开了。
学校附近的家长、学生都知道这家店,
价格便宜,味道也不错。

肥娟还学着在网上做直播,一边做小吃,
一边跟网友聊几句。看着就很贴地气。
她没啥直播经验,就是老老实实干活,偶尔笑笑。
没想到,这股实在劲儿吸引了不少人。

直播间里的人越来越多,几天就破了万。
有人开始刷礼物,屏幕上满是特效,肥娟看着都懵了。
开业未满一月,店门之前每日皆有人排队,
即便寒假期间亦未曾停歇。直播间的情形更为夸张。

有人曾做过计算,
单日所收到的礼物折算下来竟能达到数十万元之多。
周边的小摊贩也跟着沾光,卖奶茶、煎饼的生意都好了。
热潮来得太快,肥娟和她老公有点招架不住。
直播间走红之后,商家纷至沓来,意欲合作投放广告。

他们试着接了几单,但没像别的主播那样使劲吆喝,
只是把商家的东西摆在店里一角,啥也不说。
有的商家不满意,觉得花了钱没效果,
拼命在直播间刷礼物,想让自己的产品多露露脸。

肥娟还是那副样子,专心做小吃,顶多跟网友聊聊孩子的事。
网上开始有各种说法,有人觉得他们背后有团队操作,
有人说这是在为以后卖货铺路。

还有人断言,这热度撑不了多久,迟早得靠直播赚钱。
这些议论没让肥娟夫妇动摇。
他们反倒开始少播了,直播从每天改成隔几天一次,
店里也开始双休,腾出时间喘口气。

有人不理解,觉得这是在浪费机会,换成别人早使劲捞钱了。
可肥娟和她老公心里有数,
觉得这热闹迟早会过去,不如趁早过回普通日子。
果然,没过几个月,店里的热闹渐渐散了。

排队的人少了,直播间的人气也掉到几千,
礼物更是没剩几个。
营业额从最高峰的几十万一个月,跌到五六万。

网上那些捧他们的文章也不见了,
曾经热热闹闹的评论区安静了不少。
即便如此,肥娟的小吃店还是有老顾客。
放学的孩子照样会来,买份炸串,围着电视看动画片。

肥娟和她老公没抱怨啥,生意少了,他们反倒轻松了点。
之前的收入早把欠的债还清了,攒下的钱也够他们筹备婚礼。
婚礼定在秋天,具体日子还没敲定,
他们也不急,觉得现在这样挺好。
店里虽然不火了,但日子过得踏实。

肥娟的小吃店不只是自己的事,周围的摊贩也学了他们的路子。
学校附近多了几家便宜小吃摊,炸鸡、烤肠都卖一两块钱,
孩子们买得起,家长也放心。
网上还有人提起肥娟,觉得他们这对夫妇挺特别,
没被那阵风吹得晕头转向。

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帖,
说这家店的低价小吃让孩子们的放学时间多了点乐趣。
虽说没以前那么火,但这些小变化还是留下了点痕迹。
在当地也成了有名的打卡地。

到了晚上,肥娟的小吃店照例关门。
肥娟收拾好柜台,关了灯,电视机也停了。
她和老公锁上门,往家走。
街上还是那些熟悉的摊子,
卖煎饼的、卖水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肥娟没多想啥,明天还得早起开门,继续干活。
这日子,平平淡淡,但挺知足。
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留下的,是他们一直没变的心。

肥娟夫妇的事情,不是一个个例。
就拿理发师晓华来说,她因为对客户极致的服务而走红,
也引来明星、网红来打卡,后来还上了春晚的后台,
给春晚工作人员理发。

她的红火也给他们当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它让周围的生意好了起来,
有了美食街,还宣传了当地的特产。
同样的流量过后,她也投入到平凡的工作中,
平常心面对,积极营业。

像肥娟和李晓华这样的人,
因为真诚而走红,是人们乐于见到的。
但是流量毕竟是泡沫,很多人都想让他们抓住流量,
抓住机会去直播,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底线,
最终流量散去,归于平静。
在平静中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信息来源:
1、肥娟小吃抖音账号
2、发型师晓华账号
3、肥娟夫妇:开小吃店比想象中有意思:光明网
4、肥娟小吃店走红之后:流量就像一阵风,风过了我们还是普通人: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