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赵本山:我那个农村出来的前妻,离开我之后,居然成为百万富婆了

1979年的东北农村,日子过得紧巴巴。葛淑珍和赵本山就是在那个年代相识的。那时的赵本山跟着瞎眼二叔学艺,背着二胡四处演出

1979年的东北农村,日子过得紧巴巴。

葛淑珍和赵本山就是在那个年代相识的。

那时的赵本山跟着瞎眼二叔学艺,背着二胡四处演出,赚点微薄收入。

而葛淑珍则在村里帮人干零活,每天忙忙碌碌,却也攒不下几个钱。

结婚那天,两人甚至没有摆个像样的席面,只是简单地成了亲。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葛淑珍勤劳能干,把小院子收拾得井井有条。

赵本山白天外出演出,晚上回来总能吃上热乎饭。

1980年,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孩子赵玉芳,夫妻俩高兴得合不拢嘴。

然而好景不长,1982年儿子赵铁蛋出生时,竟是个聋哑儿,还患有心脏病。

这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为了给儿子治病,赵本山不得不频繁外出接演出赚钱。

葛淑珍则独自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尤其是病弱的儿子。

家庭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夫妻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

到了八十年代末,赵本山突然走红,上了春晚,成为全国闻名的明星。

随着名气增大,他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说话腔调都变得不同了。

葛淑珍这个农村媳妇逐渐跟不上他的节奏。

1991年春天,赵本山提出了离婚。

葛淑珍没多说什么,默默在离婚协议上按下了手印。

离婚时,赵本山给了她25万块钱、一套房子和一辆旧车。

这对当时的葛淑珍来说,已经是不小的数目。

村里人都说赵本山还算有良心。

谁也没想到,这笔钱后来竟成了葛淑珍翻身的资本。

离婚后的葛淑珍生活异常艰辛。

她在铁岭的一家火锅店洗碗,每个月只能赚一百来块钱。

冬天的冷水刺骨,没几天手就裂开了口子。

回家后还得照顾病重的儿子,连口热饭都顾不上吃。

尽管如此,她从未抱怨过,咬着牙也要撑下去。

不幸的是,儿子赵铁蛋的病情日益严重,最终没能挺过去。

失去儿子的葛淑珍一度崩溃,整天躺在床上起不来。

幸亏有女儿赵玉芳的陪伴和照顾,才让她重新振作起来。

日子还得继续。

葛淑珍拿着仅有的积蓄,在街边摆了个小摊,卖些帽子袜子。

东北的冷风刮得脸生疼,她缩在小板凳上,哆哆嗦嗦地数着钱。

一天下来,能挣十几块钱就算不错了。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熬着。

直到有一天,女儿赵玉芳拿着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跑回家,葛淑珍抱着女儿哭了起来。

她知道,这是命运给她开的一扇窗。

1997年秋天,葛淑珍带着女儿去了大连。

她把这些年攒的钱和赵本山给的钱都带上了。

到了大连才发现,这里的消费水平远超想象,光是房租就要好几百块。

幸运的是,她找到了一家快倒闭的小饭馆。

店主急于脱手,价格不高。

葛淑珍一咬牙盘了下来。

开张第一天,她愁得睡不着觉,生怕赔本。

但她是个实在人,天不亮就去菜市场挑新鲜食材,晚上打烊后还要想着第二天该做什么菜。

她做菜讲究,油要新鲜,调料要地道,就连切菜都要整整齐齐。

慢慢地,回头客越来越多。

附近的上班族和做生意的人都喜欢来她这里吃饭。

生意好了,她又陆续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店。

葛淑珍有股子韧劲,认准的事一定要做好。

她还特意去厨师班学习,学会了如何管理店面。

从一个农村妇女变成店老板,她用了整整五年时间。

此时的赵本山已经成为大红大紫的明星,但他偶尔也会打听前妻的消息。

听说她在大连干得不错,心里也感到踏实。

到了2000年,葛淑珍的日子终于走上正轨。

她的饭店在大连小有名气,工会聚餐、企业年会等订单应接不暇。

她依然坚持每天去菜市场挑选最新鲜的食材,厨房里的案板和锅灶都要擦得锃亮。

靠着这份较真劲儿,她在大连站稳了脚跟。

女儿赵玉芳毕业后放弃了去大公司工作的机会,选择回来帮妈妈管店。

葛淑珍拗不过女儿,便让她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点菜到结账,样样都要学会。

连锁店越开越多,每年营业额都超过千万。

街坊邻居都说她是百万富婆,但她自己并不这么认为。

对她来说,这些店就像种地一样,需要天天伺候,不然就会荒废。

2003年非典期间,大连许多饭店关门歇业,但葛淑珍的店却坚持了下来。

她平时爱干净的习惯起了大作用,反而让生意比以前更好。

有人问她是否后悔当年的决定,她总是摆摆手说:“早都过去了。”

在她看来,人生就像做菜,该放的盐得放,该加的醋得加,滋味都在里头。

如今的葛淑珍,身边的人都说她是个有本事的人。

但她从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还是那个东北农村的老实人。

她常说:“咱农村人不图别的,把日子过明白就行。”

这就是葛淑珍的故事。

从农村出来的女人,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最后靠自己的双手创下了事业。

而那个同样从农村走出来的赵本山,大概也没想到,他的前妻会有这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