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复制另一个中国,但最后却“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帮了中国一把!
为了阻碍中国的发展,特朗普使出浑身解数,贸易战、技术封锁,招招直指中国命脉,如今又想扶持印度、越南复制“中国模式”,与中国竞争。
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印度基建落后、产业链不完整,越南过度依赖外资、技术水平低,反而凸显了中国制造的优势。
美国这波操作,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华网军事2024.01.01《干不掉中国,就复制第二个“中国”取代?白宫盯上中国的2大邻国》
美国的“中国模式”
美国之所以选择印度和越南来“复制”自身发展模式,这是经过考量的,因为两国都有发展的潜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印度人口众多,年轻人也多,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很多,从理论上说它有希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莫迪政府也在大力推行“印度制造”,把电子、汽车、医药等行业作为重点来发展。
此外印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控制着印度洋航线,而且和中国之间还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这些因素使得印度更容易被美国拉拢,成为美国在亚洲用来牵制中国的一张牌。
2023年,印度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总额超过800亿美元,苹果公司也在积极行动,把一部分iPhone生产线搬到了印度,苹果此举就是意在降低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分散供应链风险。
而越南则是靠着便宜的人工和各种优惠的贸易政策,吸引了不少外国公司来投资。
三星、英特尔这些大公司都在越南建厂,让越南在全球电子产品制造行业有了一席之地。
至于越南的地理位置,也很优越,它离中国很近,能方便地利用中国的供应链,同时又控制着南海航道,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且越南从1986年开始搞革新开放,慢慢地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这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像,美国觉得越南有可能复制中国的产业发展奇迹。
为实现“复刻中国”的目标,美国积极扶持印度和越南,美国向印度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签订了多项贸易协议,并且加强了军事领域的合作,希望将印度发展成新的制造业中心。
为了进一步深化合作,美国甚至和印度签署了《后勤交换备忘录》,这意味着美军可以使用印度的军事基地,两国之间的军事关系得到了显著加强。
这些举措表明,美国正努力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提升印度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美国在越南积极行动,他们投资建厂、提升两国之间的战略关系,还试图建立新的数字贸易规则,这些举措的目标是降低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并且把越南培养成一个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都对美国有利的“小中国”。
为了进一步实现目标,美国推出了“印太经济框架”和“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等项目,他们希望通过这些项目向越南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调整区域产业链,最终减弱中国的影响力。
虽然美国投入了不少资源,但印度和越南的发展似乎不太顺利,反而出现了更多麻烦。
画虎不成反类犬
之所以印度不能照搬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因为他的问题主要在于基础设施差,经商环境很差,所以导致一些外国公司选择离开。
而且印度的劳动力素质也还有提升空间,人口多,但能真正用得上的人才却很少,再加上官僚体系效率低,政策很难有效执行。
更重要的是,印度对中国的产业链依赖比较严重,很多重要的零件和材料都得从中国进口,这让它很难独立发展。
就像苹果公司在印度生产iPhone15的例子,因为合格率太低,最后不得不把订单转回中国。
而越南也是困难重重,因为越南经济非常依赖外国投资,关键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产业升级面临不少困难。
2022年,大量外资企业撤走,导致越南工业生产总值大幅下降,经济形势变得不稳定,这完全暴露了越南经济结构上的弱点。
这种过度依赖外资、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的经济模式,使得越南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显得非常脆弱,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发展前景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电力供应不足是制约越南制造业发展的难题,企业不得不自行建设燃煤电站来解决用电问题,但这样做又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
美国效仿中国的策略没能成功,主要是因为它对中国崛起的理解比较片面,而且没考虑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美国觉得中国成功就是因为人多、工厂多,但这太简单了,忽略了中国走的特色道路、逐步改革的方法和强大的政府管理能力。
中国能够崛起,是各种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有自身动力,也有长远规划,还有各方面的基础支持。
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完备的工业体系、完整的产业链,加上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从“世界工厂”变成了高科技强国,实现了惊人的转型升级。
中国政府过去进行的“大三线”建设,和现在对高铁、5G、新能源这些新产业的大力投入,都显示出他们很有长远的眼光。
政府的强大领导力、高效执行力,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对科技创新毫不动摇的支持,这些都给中国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不能简单的照搬复制。
在全球化的今天,硬要重新构建产业链是行不通的,美国与其想着扶持别的国家来打压中国,不如好好看看自己的问题,加强和中国的合作,一起解决全球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