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3年12月2号那天,北京颐和园里头,丢了快一百年的一件宝贝——宝云阁那十扇铜窗户,居然找回来了。这事儿谁都没想到,帮忙找回来的还是个美国人。
说白了,大家最想知道的是,颐和园那1000公斤重的铜窗,到底是谁当年给偷走,还神不知鬼不觉地弄到了国外?这事儿背后,归还文物只是其中一部分,大家的好奇心可都在这儿呢。
【百年奇案】
1908年10月21号那天,清朝的第九位皇上光绪,在瀛台带着怨气离世了。紧接着,第二天,掌控中国足足47年的慈禧太后,也在紫禁城里没了气息。
那时候的报纸上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后,北京城里乱了好一阵子,不光是外面偷抢的事儿多得挡不住,就连皇宫里面也不太平。特别是那些落魄的皇族亲戚和八旗子弟,还有那些一辈子都不像个正常人的太监,都想借着这个机会捞点好处,给自己以后的日子打算打算。
某天,颐和园里的管事太监们像往常一样进行巡查。他们溜达到了佛香阁旁边的“宝云阁”院子,一阶一阶地往上走到第一个院子,接着又往宝云阁下面的汉白玉台阶上爬。结果,一到那儿,眼前的场景直接把他们给震惊了:原本好好的宝云阁,竟然少了四扇大号铜窗和六扇小号铜窗,剩下的十扇小号铜窗也是歪歪扭扭地挂在那儿,乱糟糟的一片。
乾隆爷留在颐和园的十扇铜窗突然不见了,这事儿可把宫里管事儿的人吓得不轻,心里头跟被雷劈了一样,慌得一批。他们琢磨着,万一这事儿让皇太后隆裕或者议政王载沣知道了,按照清朝的规矩,那脑袋可就不保了。咋办呢?这年头,到处都是战乱,人人心里都没底儿。他们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找!
接着,他们就派人到京城各个角落去找。他们琢磨着,偷那玩意儿的人肯定是想卖钱,所以只要外面有点儿风吹草动,他们立马就派人跟上,非得把事情查个一清二楚不可。
另一个策略就是“等”。就是藏着掖着,不跟任何人说,反正这事就只有偷东西的和被偷的两个人心知肚明,其他人压根儿不知道。只要负责颐和园管理的人不往外说,那些小偷为了安全起见,也肯定不会自己抖搂出来的。因为一直没抓到小偷,所以这事儿就只能先这么“等”着,没法上报。
清朝皇宫里头的事儿,都得有专人记下来,不管大小,就连丢个小物件也不例外。比如说,乾隆那时候,圆明园里养的貂少了一只,皇家的账本上都有记载,连太监们怎么找的都写得一清二楚。现在可好,宝云阁那儿一次性丢了十扇铜窗,这事儿可比丢只貂严重多了去了,要是当时报了上去,整个朝廷都得炸锅。但是呢,他们用了个“拖”字诀,时间一长,再加上清朝1911年垮台了,这么一件本该闹得满城风雨的大事,就这么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了动静。
自打20世纪头几年开始,这事儿就彻底没人再去追查了,更奇怪的是,翻遍了现存的清宫档案,愣是找不到一星半点的线索,结果就成了颐和园里一个悬了上百年的怪事儿,到现在都没个结论。
【“阁”变“亭”】
清漪园,坐落在北京城靠西北的地方,就在圆明园的西边,玉泉山的东边。一八六零年,也就是咸丰十年那会儿,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一把火把清漪园给烧了个精光。大火连着烧了三天三夜,乾隆皇帝费了好大劲建起来的、集中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的清漪园,就这么化成了灰烬。但话说回来,“真金不怕火烤”,宝云阁因为全是金属造的,所以当整个园子都变成废墟的时候,它却跟没事人一样,身子骨儿一点没伤,就是颜色被熏黑了。这样一来,它那股子“英雄气概”反倒更出众了。
1900年那会儿,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颐和园也跟着倒霉,被外国大兵给占了。他们对着那座铜殿又是砸又是敲,可这位“孙猴子”像是施了什么魔法,愣是一点儿没动。但你猜怎么着?这位从“火炉子”里蹦跶出来的“大圣”,没过几年就栽了大跟头,遇上强敌不是对手。它原本披着的几十件华丽衣裳,被一帮小喽啰给扒了个一干二净——宝云阁原本好好的,结果十扇铜窗不翼而飞了。为防止再出事,大伙儿一合计,干脆把剩下的十扇小铜窗也卸下来,锁进仓库里了。这么一来,宝云阁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柱子和顶子,看着那叫一个凄凉。
后来,不少人只知道颐和园里头有个叫“铜亭”的地儿,却不晓得这其实是宝云阁没落之后大家给它起的昵称。你想啊,“阁”嘛,就是那种有门有窗、有梁有枋、还有柱子顶着个屋顶的建筑;可要是光有柱子和屋顶,那就只能叫“亭”了。
你得明白,这十扇铜窗户可不是什么轻松就能被偷走的小玩意。想象一下,一扇就得上百公斤,十扇加起来,那就是整整一吨重啊。这么重的东西,怎么就凭空消失了呢?到底是哪个高手,用了啥招数给弄走的?他们又把这些大家伙藏到哪儿去了?一连串的问题,一串串的谜团,让大家伙儿都想破了头也想不明白,只能一遍遍念叨:“怪事!怪事!这绝对是世上少有的怪事!”
【一个奇怪的电话】
一九八三年的冬天,就在宝云阁那些铜窗户莫名其妙消失,快八十年都没头绪的这档子怪事之后,颐和园管理处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突然响了,接起来一听,是个男的,普通话讲得有点儿别扭,他说:
“嗨,那边颐和园的管事儿在吗?”
“嗨,这里是颐和园管理处的办公室,你找我们有啥事儿啊?”
我是法国在北京的大使馆工作人员,想问你们那儿有没有一个整个都是用铜打造的小亭子?
没错,有个建筑叫宝云阁,它整个都是用铜打造的。关于这个,你有啥想了解的吗?
“这个铜做的小亭子,它上面有没有开窗户呢?”
没错,以前那建筑上有窗户,不过现在都没了。你为啥问这个呢?
感激不尽,就此别过。
随后,电话里传来的只有一连串接一连串的嗡嗡声。
这个突如其来的奇怪电话,一下子就把相关人员的目光给拽过去了。为啥对方要冒充大使馆打这个电话呢?又到底是啥勾起了他们对这事儿的好奇心?莫非,那消失了几近百年的十扇铜窗,真要重见天日了?
大概过了一礼拜,就在那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话之后,颐和园管理处的电话再次响起。接起来一听,还是那位先生的声音。
嘿,颐和园那边吗?我是法国大使馆打来的。
嗯,你找我有啥事吗?
明天咱们的大使夫人有个想法,她打算去颐和园逛逛,特别想看看那座没有窗户的铜制古迹,不知道行不行得通。
“为啥大使的夫人会对这座铜制的建筑这么着迷呢?”
我老婆接到了一个来自巴黎老友的任务,老友特别叮嘱她,一定得亲自去瞧瞧那座铜制建筑的具体情况。
“大使夫人,您能不能跟,您心里具体是怎么想的?”
这位在巴黎的朋友跟大使夫人说,他那儿有几扇铜窗户,有人猜测可能是从北京颐和园流出来的。他希望大使夫人能抽空去颐和园比对确认一下,你们看这样行不?
留个联系方式给,之后会给你们回复,行不?
行,那我们就盼着你们来电了。
经过仔细比对,相关单位确认,对方给的电话号码确实是法国驻华大使馆的。颐和园的管理人员商量后,很快打了个电话给对方,答应让这位没打招呼就来的法国朋友来宝云阁看看,不过得有个中方人员一起。
第二天早上,天气冻得直哆嗦,有个五十好几的西洋女士,还有个男翻译,一块儿到了颐和园的管理地方。互相认识了一下后,他们就急急忙忙往万寿山上那座铜宫殿赶了。到了那个宝云阁,这位女士立马变了样,不再是刚才那种大使夫人的派头,她从大衣里掏出个卷尺,迈开大步就上了铜亭子边上的矮墙,手套一摘,就在那冷冰冰的金属上量个不停。她还让翻译把她量的数字都记清楚,一点都不能错。有些地方实在不好量,她还叫在场的男士们帮忙,把她举起来去量那些地方。
走的时候,大使夫人一脸严肃地跟身边的中方陪同人员讲:“我得赶紧回巴黎,先把这些测量数据告诉我朋友。另外,巴黎那边的铜窗数据我也会尽快给你们,麻烦了,咱们回头见!”
主人还没来得及再开口,那位带点神秘色彩的女子,就沿着石阶悄悄走了,没跟任何人打招呼。她留给大伙儿的,就剩那双高跟鞋在白玉台阶上踩出的,一连串有规律的咔嚓咔嚓声。
【一锅国际夹生饭】
这位大使的太太拿着她自己亲手量的尺寸,从颐和园出来后不久,就搭乘飞机回了法国。一到家,她就把这些数据交给了搞收藏的朋友。那位收藏家立马拿出自己那十扇铜窗比对,结果发现,不论是四扇大铜窗的大小,还是六扇小铜窗的款式,都跟大使太太给的数据对上号了。因此,这位收藏家觉得,这些东西肯定是从中国颐和园来的,他心里有了底。接下来,他该着手进行下一步计划了。
这位收藏家接下来做的事,就是想尽办法让咱们中国的相关部门知晓并确信,他手里头这批古董货真价实,正是颐和园不见了的那十扇铜窗。他琢磨着,干脆把十扇铜窗每个部位的具体尺寸都整理好,一股脑儿交给了大使夫人,还拜托她赶紧把这些尺寸数据带回北京。到了北京,就能让咱们这边的人,拿着这些数据跑到宝云阁去,现场量一量、对一对。得靠咱们中国人自己动手再查一遍、验一回,等到咱们自己确认了,说出那句:“按从法国带回来的数据看,巴黎那儿的铜窗,没准儿真是颐和园丢的宝贝。”
对于那位收藏家而言,一旦中国人自个儿承认“颐和园的铜窗其实有十扇在巴黎”,那他就算把第二步计划给搞定了。接下来,他就可以着手第三步了,也就是给这些铜窗开个价,准备出手了。
后来,巴黎的那个收藏家找了个中间人,从法国带话过来说,他那十扇铜窗可是下了大本钱弄来的,留在自己手里头也好些年了。为了这十扇窗,他掏的买钱和存的费用都不是小数目。他希望咱们中国的相关单位,能拿钱把这些老古董给赎回去。
这事儿传到北京后,大家才搞清楚那位收藏家的真正打算。其实,他拼命想证明手里的铜窗是真品的目的,压根儿不是为了还给颐和园,白送给国家,而是打算拿这事儿做文章,把这堆老古董换成钞票,而且这笔钱还得让原来的主人自己掏。
这个法国老兄可真是糊涂到家了。那时候的中国,正忙着发展经济呢,得把大把的钱往经济建设上砸,哪儿来的闲钱去买那些流到国外的宝贝?别说没钱,就算真有钱,老百姓心里头也过不去这个坎儿啊。这就像你家里的东西被偷了,然后你还得花钱从贼手里买回来,这不是明摆着让人难受嘛!
法国人的反应让中国人对此事的热情大减,就像是快煮熟的米饭被浇上了一盆凉水,底下的火也差点灭了,结果就成了一锅混合了中国和法国特色的“国际半熟饭”。之后,有个华侨先生,心里装着爱国情,打算出钱买下它再捐给颐和园。但不知道是价格谈不拢,还是大家觉得这笔钱不该由中国人自己掏,反正这事还是没成,那锅国际半熟饭就这么放了十年。
结果,把这顿半生不熟的饭加热煮熟的,不是咱们中国人,也不是那些法国人,反倒是几个来自美国的家伙。
【美国人将文物无偿捐献给中国】
大家都没预料到,最后推动这件事情成功的,竟然是一位来自美国的朋友。
鲍威廉是个美国人,个子不算高,大概五十岁上下,整个人显得很有活力。他工作的那家公司,有一个业务板块是专门做国际展览的。
1992年的时候,鲍威廉跑到新加坡去处理些事务。在一次跟当地华侨聊天时,他偶然间听到了关于“铜窗”的故事。一开始,他并没往心里去,觉得这事跟自己没啥关系。但等那个华侨把事儿一五一十说完后,他心里开始琢磨起来,觉得可以插一脚。他琢磨着,既然这东西都摆到商行里去了,那肯定就是想卖嘛。只要有合适的人愿意买,价格又谈得拢,那这买卖就能成。他越想越觉得这事挺有价值,能把流到国外去的宝贝,原封不动地弄回来,给颐和园帮了个大忙,同时也算是给中国,给中国的文物保护出了一份力。
起初,鲍威廉打算用自己的公司资金来搞定这事儿,但公司钱包不鼓,眼下实在难以担此重任。所以,他打算出门找人拉赞助,希望能撞上个大方的“金主”。不过,动手之前,他得先搞定一件事:得拿出十足的证据,证明这东西确实是颐和园的宝贝,这样才能找到愿意掏钱买下来再捐给颐和园的买家。毕竟,得证明了是真家伙,才有可能卖出去,谁也不想白花冤枉钱买一堆假货回家。
要证实那就是原件,没别的辙,只能自个儿跑一趟现场看看。所以,鲍先生就在巴黎和北京之间,来回奔波,不停地飞来飞去。
在巴黎法国的一家老古董店里,鲍威廉跟老板聊了聊自己的想法,两人商量了一番后,最后决定了这么几件事:
要想证明这铜窗确实是颐和园的老物件,铜窗的主人得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来。
鲍威廉得确保一件事,那就是得验证这些铜窗是不是真的老东西,只有确认了,他才能去找买家。
3.那些铜窗子,每一扇的价钱都不到十万美元。
基于这个打算,鲍威廉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那十扇铜窗的风采,他还拍了照片并记录下了精确的尺寸。
1993年春季那会儿,鲍威廉跟着国家文物局的一帮人,一块儿去了颐和园。园子里的人特别热情地招呼了这位美国朋友,因为他打算给颐和园做点贡献。大家刚坐稳当,翻译还没来得及把周围的人都介绍一遍呢,鲍先生就按捺不住了,一股脑儿地说起了他想做的事,还有他在巴黎的所见所闻。翻译在努力把他的话转成中文,可鲍先生急得要命,那着急的样子,全都写在脸上了,一点没藏着掖着。
颐和园的管理人员听完之后,特别兴奋,他回道:“其实我早先也听过这事儿,但一直半信半疑。今天你能带来些详细的资料,真是太好了。正好,我这边也有10扇窗户,你可以拿去跟原来的10扇做个对比。”
鲍威廉得知那十扇铜窗还在颐和园,惊讶得猛地站了起来,边挥手边大喊“太棒了”,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说。他赶紧掏出从巴黎带来的照片和资料,跟眼前的铜窗比起来。一会儿瞅瞅正面,一会儿瞧瞧反面,又是拿尺子量,又是拿照片对,站会儿,蹲会儿,甚至还趴到地上细看。等他觉得自己该看的、该对的都弄完了,突然一下,他就双腿一软,跪在了铜窗前,俩手也举了起来,接着又捂到头上,嘴里大喊:“天呐!我真是太走运了,竟然对上号了!”这话,他对着铜窗说了好几遍,要不是旁边人提醒,真不知道这位美国老兄还得跪到啥时候呢。
鲍威廉告别顾和园后,马不停蹄地飞往了巴黎。他直奔那位法国收藏家的住处,开门见山地要求:“把你手里的相关证据亮出来吧,不然的话,我拿什么去跟买家交涉呢?”
主人瞧见他这股较真儿的模样,没办法,只好把能证明这东西确实是颐和园的那份文件,递给这位美国朋友瞧瞧。
收藏家拿出的证据分为三个部分来展示:
一、法国古董商协会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展会上,接待团队连同几位法国古董鉴定大师共同出了一份认证报告。
二、咱们得有一份详细且完整的账单原版。那是1912年的时候,上海海关开具的,记录了十扇铜窗通过海运从上海出关所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这份账单能实实在在地证明,这些铜窗确实是从咱们中国运到了巴黎。
三、有这么一封信,原稿是1911年一位法国老兄给另一个法国朋友写的。信里头说了,有个法国人在上海购入了十扇铜质的窗户。
这三样证据绰绰有余,足以表明法国那十扇铜窗确实是颐和园丢失的。
鲍威廉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特意把这些材料的复印件带回了北京,让中国的相关部门帮忙确认一下。至于说最开始是哪个家伙把这些铜窗偷偷运到上海再转手卖掉的,这个美国佬现在已经不在乎了。他现在心里就想着赶紧找个买家出手,甚至愿意直接把这些东西无偿送给中国。
鲍威廉终于把人给找到了,那人就是格林伯格,他当时是美国某个国际大公司的一把手。可问题来了,为啥这位美国大佬愿意掏钱买下来,还无偿送给中国呢?
其实,格林伯格对中国文化有着深深的敬意。一直以来,他内心都怀揣着一个愿望,那就是为中美友好关系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同时借此机会提升他们集团的影响力。作为中美协会和中美关系委员会的重要成员,格林伯格自然比大多数美国人更懂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他特别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那些珍贵的文物古迹心怀崇敬,并且非常积极地想要保护这些历史宝藏的完好无损。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个大家不太了解的原因。那个国际大集团的创办人斯达,他早在1919年就在上海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对格林伯格先生决定无偿给中国捐赠铜窗有多大的影响,恐怕只有格林伯格先生自己心里最明白。
格林伯格一听说那十扇原本属于颐和园的铜窗现在在巴黎,他没怎么多想,立马就做了决定。他决定让美国国际集团出钱买下这些铜窗,然后再免费送给中国政府。
但是呢,啥事儿都得有个前提,格林伯格就说了,他那儿有三个前提条件:
1、得把价格定得公道点儿。
2、别再缴税了。
3、打算在北京颐和园的宝云阁那里,竖一个牌子作为纪念,这个牌子是美国国际集团出钱捐的。
还有啊,法国有条规矩,就是你要想买东西送人还想免税,那这东西得是通过政府认证的慈善机构,也就是基金会买的才行。说来也巧,美国国际集团之前用他们创始人斯达的名字,弄了个“斯达基金会”。而这个基金会的头儿,就是格林伯格先生本人。
这边准备大展拳脚,那边竞技的舞台早已就绪。于是乎,借着斯达基金会的名义,我们采购了十扇铜质窗户,这事就像顺风行船,双方意见迅速统一,一桩跨国交易就这么顺利达成了。
最终,美国人花了50多万美金,买下了法国人手里的那些铜窗。1993年7月2日,在巴黎的巴雷尔画廊,他们正式把这些铜窗亲手交给了中国驻法使馆的文化参赞张文民先生。紧接着,他们就决定马上用专机,把这些珍贵的宝贝直接送回北京。
【尾声】
很久以前,法国佬开着船把这一千公斤的铜家伙从中国搞到了巴黎。过了整整八十年,美国人又开飞机把这批一千公斤的铜货给送回了北京,这桩怪事总算是有了个结果。不过,事情还没完,还有一个谜团没解开,那就是颐和园的十扇铜窗户到底是怎么不翼而飞的?
【前言】
1993年12月2号那天,北京颐和园里头,丢了快一百年的一件宝贝——宝云阁那十扇铜窗户,居然找回来了。这事儿谁都没想到,帮忙找回来的还是个美国人。
说白了,大家最想知道的是,颐和园那1000公斤重的铜窗,到底是谁当年给偷走,还神不知鬼不觉地弄到了国外?这事儿背后,归还文物只是其中一部分,大家的好奇心可都在这儿呢。
【百年奇案】
1908年10月21号那天,清朝的第九位皇上光绪,在瀛台带着怨气离世了。紧接着,第二天,掌控中国足足47年的慈禧太后,也在紫禁城里没了气息。
那时候的报纸上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后,北京城里乱了好一阵子,不光是外面偷抢的事儿多得挡不住,就连皇宫里面也不太平。特别是那些落魄的皇族亲戚和八旗子弟,还有那些一辈子都不像个正常人的太监,都想借着这个机会捞点好处,给自己以后的日子打算打算。
某天,颐和园里的管事太监们像往常一样进行巡查。他们溜达到了佛香阁旁边的“宝云阁”院子,一阶一阶地往上走到第一个院子,接着又往宝云阁下面的汉白玉台阶上爬。结果,一到那儿,眼前的场景直接把他们给震惊了:原本好好的宝云阁,竟然少了四扇大号铜窗和六扇小号铜窗,剩下的十扇小号铜窗也是歪歪扭扭地挂在那儿,乱糟糟的一片。
乾隆爷留在颐和园的十扇铜窗突然不见了,这事儿可把宫里管事儿的人吓得不轻,心里头跟被雷劈了一样,慌得一批。他们琢磨着,万一这事儿让皇太后隆裕或者议政王载沣知道了,按照清朝的规矩,那脑袋可就不保了。咋办呢?这年头,到处都是战乱,人人心里都没底儿。他们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找!
接着,他们就派人到京城各个角落去找。他们琢磨着,偷那玩意儿的人肯定是想卖钱,所以只要外面有点儿风吹草动,他们立马就派人跟上,非得把事情查个一清二楚不可。
另一个策略就是“等”。就是藏着掖着,不跟任何人说,反正这事就只有偷东西的和被偷的两个人心知肚明,其他人压根儿不知道。只要负责颐和园管理的人不往外说,那些小偷为了安全起见,也肯定不会自己抖搂出来的。因为一直没抓到小偷,所以这事儿就只能先这么“等”着,没法上报。
清朝皇宫里头的事儿,都得有专人记下来,不管大小,就连丢个小物件也不例外。比如说,乾隆那时候,圆明园里养的貂少了一只,皇家的账本上都有记载,连太监们怎么找的都写得一清二楚。现在可好,宝云阁那儿一次性丢了十扇铜窗,这事儿可比丢只貂严重多了去了,要是当时报了上去,整个朝廷都得炸锅。但是呢,他们用了个“拖”字诀,时间一长,再加上清朝1911年垮台了,这么一件本该闹得满城风雨的大事,就这么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了动静。
自打20世纪头几年开始,这事儿就彻底没人再去追查了,更奇怪的是,翻遍了现存的清宫档案,愣是找不到一星半点的线索,结果就成了颐和园里一个悬了上百年的怪事儿,到现在都没个结论。
【“阁”变“亭”】
清漪园,坐落在北京城靠西北的地方,就在圆明园的西边,玉泉山的东边。一八六零年,也就是咸丰十年那会儿,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一把火把清漪园给烧了个精光。大火连着烧了三天三夜,乾隆皇帝费了好大劲建起来的、集中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的清漪园,就这么化成了灰烬。但话说回来,“真金不怕火烤”,宝云阁因为全是金属造的,所以当整个园子都变成废墟的时候,它却跟没事人一样,身子骨儿一点没伤,就是颜色被熏黑了。这样一来,它那股子“英雄气概”反倒更出众了。
1900年那会儿,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颐和园也跟着倒霉,被外国大兵给占了。他们对着那座铜殿又是砸又是敲,可这位“孙猴子”像是施了什么魔法,愣是一点儿没动。但你猜怎么着?这位从“火炉子”里蹦跶出来的“大圣”,没过几年就栽了大跟头,遇上强敌不是对手。它原本披着的几十件华丽衣裳,被一帮小喽啰给扒了个一干二净——宝云阁原本好好的,结果十扇铜窗不翼而飞了。为防止再出事,大伙儿一合计,干脆把剩下的十扇小铜窗也卸下来,锁进仓库里了。这么一来,宝云阁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柱子和顶子,看着那叫一个凄凉。
后来,不少人只知道颐和园里头有个叫“铜亭”的地儿,却不晓得这其实是宝云阁没落之后大家给它起的昵称。你想啊,“阁”嘛,就是那种有门有窗、有梁有枋、还有柱子顶着个屋顶的建筑;可要是光有柱子和屋顶,那就只能叫“亭”了。
你得明白,这十扇铜窗户可不是什么轻松就能被偷走的小玩意。想象一下,一扇就得上百公斤,十扇加起来,那就是整整一吨重啊。这么重的东西,怎么就凭空消失了呢?到底是哪个高手,用了啥招数给弄走的?他们又把这些大家伙藏到哪儿去了?一连串的问题,一串串的谜团,让大家伙儿都想破了头也想不明白,只能一遍遍念叨:“怪事!怪事!这绝对是世上少有的怪事!”
【一个奇怪的电话】
一九八三年的冬天,就在宝云阁那些铜窗户莫名其妙消失,快八十年都没头绪的这档子怪事之后,颐和园管理处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突然响了,接起来一听,是个男的,普通话讲得有点儿别扭,他说:
“嗨,那边颐和园的管事儿在吗?”
“嗨,这里是颐和园管理处的办公室,你找我们有啥事儿啊?”
我是法国在北京的大使馆工作人员,想问你们那儿有没有一个整个都是用铜打造的小亭子?
没错,有个建筑叫宝云阁,它整个都是用铜打造的。关于这个,你有啥想了解的吗?
“这个铜做的小亭子,它上面有没有开窗户呢?”
没错,以前那建筑上有窗户,不过现在都没了。你为啥问这个呢?
感激不尽,就此别过。
随后,电话里传来的只有一连串接一连串的嗡嗡声。
这个突如其来的奇怪电话,一下子就把相关人员的目光给拽过去了。为啥对方要冒充大使馆打这个电话呢?又到底是啥勾起了他们对这事儿的好奇心?莫非,那消失了几近百年的十扇铜窗,真要重见天日了?
大概过了一礼拜,就在那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话之后,颐和园管理处的电话再次响起。接起来一听,还是那位先生的声音。
嘿,颐和园那边吗?我是法国大使馆打来的。
嗯,你找我有啥事吗?
明天咱们的大使夫人有个想法,她打算去颐和园逛逛,特别想看看那座没有窗户的铜制古迹,不知道行不行得通。
“为啥大使的夫人会对这座铜制的建筑这么着迷呢?”
我老婆接到了一个来自巴黎老友的任务,老友特别叮嘱她,一定得亲自去瞧瞧那座铜制建筑的具体情况。
“大使夫人,您能不能跟,您心里具体是怎么想的?”
这位在巴黎的朋友跟大使夫人说,他那儿有几扇铜窗户,有人猜测可能是从北京颐和园流出来的。他希望大使夫人能抽空去颐和园比对确认一下,你们看这样行不?
留个联系方式给,之后会给你们回复,行不?
行,那我们就盼着你们来电了。
经过仔细比对,相关单位确认,对方给的电话号码确实是法国驻华大使馆的。颐和园的管理人员商量后,很快打了个电话给对方,答应让这位没打招呼就来的法国朋友来宝云阁看看,不过得有个中方人员一起。
第二天早上,天气冻得直哆嗦,有个五十好几的西洋女士,还有个男翻译,一块儿到了颐和园的管理地方。互相认识了一下后,他们就急急忙忙往万寿山上那座铜宫殿赶了。到了那个宝云阁,这位女士立马变了样,不再是刚才那种大使夫人的派头,她从大衣里掏出个卷尺,迈开大步就上了铜亭子边上的矮墙,手套一摘,就在那冷冰冰的金属上量个不停。她还让翻译把她量的数字都记清楚,一点都不能错。有些地方实在不好量,她还叫在场的男士们帮忙,把她举起来去量那些地方。
走的时候,大使夫人一脸严肃地跟身边的中方陪同人员讲:“我得赶紧回巴黎,先把这些测量数据告诉我朋友。另外,巴黎那边的铜窗数据我也会尽快给你们,麻烦了,咱们回头见!”
主人还没来得及再开口,那位带点神秘色彩的女子,就沿着石阶悄悄走了,没跟任何人打招呼。她留给大伙儿的,就剩那双高跟鞋在白玉台阶上踩出的,一连串有规律的咔嚓咔嚓声。
【一锅国际夹生饭】
这位大使的太太拿着她自己亲手量的尺寸,从颐和园出来后不久,就搭乘飞机回了法国。一到家,她就把这些数据交给了搞收藏的朋友。那位收藏家立马拿出自己那十扇铜窗比对,结果发现,不论是四扇大铜窗的大小,还是六扇小铜窗的款式,都跟大使太太给的数据对上号了。因此,这位收藏家觉得,这些东西肯定是从中国颐和园来的,他心里有了底。接下来,他该着手进行下一步计划了。
这位收藏家接下来做的事,就是想尽办法让咱们中国的相关部门知晓并确信,他手里头这批古董货真价实,正是颐和园不见了的那十扇铜窗。他琢磨着,干脆把十扇铜窗每个部位的具体尺寸都整理好,一股脑儿交给了大使夫人,还拜托她赶紧把这些尺寸数据带回北京。到了北京,就能让咱们这边的人,拿着这些数据跑到宝云阁去,现场量一量、对一对。得靠咱们中国人自己动手再查一遍、验一回,等到咱们自己确认了,说出那句:“按从法国带回来的数据看,巴黎那儿的铜窗,没准儿真是颐和园丢的宝贝。”
对于那位收藏家而言,一旦中国人自个儿承认“颐和园的铜窗其实有十扇在巴黎”,那他就算把第二步计划给搞定了。接下来,他就可以着手第三步了,也就是给这些铜窗开个价,准备出手了。
后来,巴黎的那个收藏家找了个中间人,从法国带话过来说,他那十扇铜窗可是下了大本钱弄来的,留在自己手里头也好些年了。为了这十扇窗,他掏的买钱和存的费用都不是小数目。他希望咱们中国的相关单位,能拿钱把这些老古董给赎回去。
这事儿传到北京后,大家才搞清楚那位收藏家的真正打算。其实,他拼命想证明手里的铜窗是真品的目的,压根儿不是为了还给颐和园,白送给国家,而是打算拿这事儿做文章,把这堆老古董换成钞票,而且这笔钱还得让原来的主人自己掏。
这个法国老兄可真是糊涂到家了。那时候的中国,正忙着发展经济呢,得把大把的钱往经济建设上砸,哪儿来的闲钱去买那些流到国外的宝贝?别说没钱,就算真有钱,老百姓心里头也过不去这个坎儿啊。这就像你家里的东西被偷了,然后你还得花钱从贼手里买回来,这不是明摆着让人难受嘛!
法国人的反应让中国人对此事的热情大减,就像是快煮熟的米饭被浇上了一盆凉水,底下的火也差点灭了,结果就成了一锅混合了中国和法国特色的“国际半熟饭”。之后,有个华侨先生,心里装着爱国情,打算出钱买下它再捐给颐和园。但不知道是价格谈不拢,还是大家觉得这笔钱不该由中国人自己掏,反正这事还是没成,那锅国际半熟饭就这么放了十年。
结果,把这顿半生不熟的饭加热煮熟的,不是咱们中国人,也不是那些法国人,反倒是几个来自美国的家伙。
【美国人将文物无偿捐献给中国】
大家都没预料到,最后推动这件事情成功的,竟然是一位来自美国的朋友。
鲍威廉是个美国人,个子不算高,大概五十岁上下,整个人显得很有活力。他工作的那家公司,有一个业务板块是专门做国际展览的。
1992年的时候,鲍威廉跑到新加坡去处理些事务。在一次跟当地华侨聊天时,他偶然间听到了关于“铜窗”的故事。一开始,他并没往心里去,觉得这事跟自己没啥关系。但等那个华侨把事儿一五一十说完后,他心里开始琢磨起来,觉得可以插一脚。他琢磨着,既然这东西都摆到商行里去了,那肯定就是想卖嘛。只要有合适的人愿意买,价格又谈得拢,那这买卖就能成。他越想越觉得这事挺有价值,能把流到国外去的宝贝,原封不动地弄回来,给颐和园帮了个大忙,同时也算是给中国,给中国的文物保护出了一份力。
起初,鲍威廉打算用自己的公司资金来搞定这事儿,但公司钱包不鼓,眼下实在难以担此重任。所以,他打算出门找人拉赞助,希望能撞上个大方的“金主”。不过,动手之前,他得先搞定一件事:得拿出十足的证据,证明这东西确实是颐和园的宝贝,这样才能找到愿意掏钱买下来再捐给颐和园的买家。毕竟,得证明了是真家伙,才有可能卖出去,谁也不想白花冤枉钱买一堆假货回家。
要证实那就是原件,没别的辙,只能自个儿跑一趟现场看看。所以,鲍先生就在巴黎和北京之间,来回奔波,不停地飞来飞去。
在巴黎法国的一家老古董店里,鲍威廉跟老板聊了聊自己的想法,两人商量了一番后,最后决定了这么几件事:
要想证明这铜窗确实是颐和园的老物件,铜窗的主人得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来。
鲍威廉得确保一件事,那就是得验证这些铜窗是不是真的老东西,只有确认了,他才能去找买家。
3.那些铜窗子,每一扇的价钱都不到十万美元。
基于这个打算,鲍威廉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那十扇铜窗的风采,他还拍了照片并记录下了精确的尺寸。
1993年春季那会儿,鲍威廉跟着国家文物局的一帮人,一块儿去了颐和园。园子里的人特别热情地招呼了这位美国朋友,因为他打算给颐和园做点贡献。大家刚坐稳当,翻译还没来得及把周围的人都介绍一遍呢,鲍先生就按捺不住了,一股脑儿地说起了他想做的事,还有他在巴黎的所见所闻。翻译在努力把他的话转成中文,可鲍先生急得要命,那着急的样子,全都写在脸上了,一点没藏着掖着。
颐和园的管理人员听完之后,特别兴奋,他回道:“其实我早先也听过这事儿,但一直半信半疑。今天你能带来些详细的资料,真是太好了。正好,我这边也有10扇窗户,你可以拿去跟原来的10扇做个对比。”
鲍威廉得知那十扇铜窗还在颐和园,惊讶得猛地站了起来,边挥手边大喊“太棒了”,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说。他赶紧掏出从巴黎带来的照片和资料,跟眼前的铜窗比起来。一会儿瞅瞅正面,一会儿瞧瞧反面,又是拿尺子量,又是拿照片对,站会儿,蹲会儿,甚至还趴到地上细看。等他觉得自己该看的、该对的都弄完了,突然一下,他就双腿一软,跪在了铜窗前,俩手也举了起来,接着又捂到头上,嘴里大喊:“天呐!我真是太走运了,竟然对上号了!”这话,他对着铜窗说了好几遍,要不是旁边人提醒,真不知道这位美国老兄还得跪到啥时候呢。
鲍威廉告别顾和园后,马不停蹄地飞往了巴黎。他直奔那位法国收藏家的住处,开门见山地要求:“把你手里的相关证据亮出来吧,不然的话,我拿什么去跟买家交涉呢?”
主人瞧见他这股较真儿的模样,没办法,只好把能证明这东西确实是颐和园的那份文件,递给这位美国朋友瞧瞧。
收藏家拿出的证据分为三个部分来展示:
一、法国古董商协会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展会上,接待团队连同几位法国古董鉴定大师共同出了一份认证报告。
二、咱们得有一份详细且完整的账单原版。那是1912年的时候,上海海关开具的,记录了十扇铜窗通过海运从上海出关所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这份账单能实实在在地证明,这些铜窗确实是从咱们中国运到了巴黎。
三、有这么一封信,原稿是1911年一位法国老兄给另一个法国朋友写的。信里头说了,有个法国人在上海购入了十扇铜质的窗户。
这三样证据绰绰有余,足以表明法国那十扇铜窗确实是颐和园丢失的。
鲍威廉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特意把这些材料的复印件带回了北京,让中国的相关部门帮忙确认一下。至于说最开始是哪个家伙把这些铜窗偷偷运到上海再转手卖掉的,这个美国佬现在已经不在乎了。他现在心里就想着赶紧找个买家出手,甚至愿意直接把这些东西无偿送给中国。
鲍威廉终于把人给找到了,那人就是格林伯格,他当时是美国某个国际大公司的一把手。可问题来了,为啥这位美国大佬愿意掏钱买下来,还无偿送给中国呢?
其实,格林伯格对中国文化有着深深的敬意。一直以来,他内心都怀揣着一个愿望,那就是为中美友好关系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同时借此机会提升他们集团的影响力。作为中美协会和中美关系委员会的重要成员,格林伯格自然比大多数美国人更懂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他特别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那些珍贵的文物古迹心怀崇敬,并且非常积极地想要保护这些历史宝藏的完好无损。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个大家不太了解的原因。那个国际大集团的创办人斯达,他早在1919年就在上海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对格林伯格先生决定无偿给中国捐赠铜窗有多大的影响,恐怕只有格林伯格先生自己心里最明白。
格林伯格一听说那十扇原本属于颐和园的铜窗现在在巴黎,他没怎么多想,立马就做了决定。他决定让美国国际集团出钱买下这些铜窗,然后再免费送给中国政府。
但是呢,啥事儿都得有个前提,格林伯格就说了,他那儿有三个前提条件:
1、得把价格定得公道点儿。
2、别再缴税了。
3、打算在北京颐和园的宝云阁那里,竖一个牌子作为纪念,这个牌子是美国国际集团出钱捐的。
还有啊,法国有条规矩,就是你要想买东西送人还想免税,那这东西得是通过政府认证的慈善机构,也就是基金会买的才行。说来也巧,美国国际集团之前用他们创始人斯达的名字,弄了个“斯达基金会”。而这个基金会的头儿,就是格林伯格先生本人。
这边准备大展拳脚,那边竞技的舞台早已就绪。于是乎,借着斯达基金会的名义,我们采购了十扇铜质窗户,这事就像顺风行船,双方意见迅速统一,一桩跨国交易就这么顺利达成了。
最终,美国人花了50多万美金,买下了法国人手里的那些铜窗。1993年7月2日,在巴黎的巴雷尔画廊,他们正式把这些铜窗亲手交给了中国驻法使馆的文化参赞张文民先生。紧接着,他们就决定马上用专机,把这些珍贵的宝贝直接送回北京。
【尾声】
很久以前,法国佬开着船把这一千公斤的铜家伙从中国搞到了巴黎。过了整整八十年,美国人又开飞机把这批一千公斤的铜货给送回了北京,这桩怪事总算是有了个结果。不过,事情还没完,还有一个谜团没解开,那就是颐和园的十扇铜窗户到底是怎么不翼而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