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解放新疆后,王震打开监狱对一死囚说:你当总指挥,我给你当副手

1949年,王震带着十万官兵进了新疆,大生产、剿匪,两手抓,两手硬。政权不稳,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得有人干活。他素来用人

1949年,王震带着十万官兵进了新疆,大生产、剿匪,两手抓,两手硬。

政权不稳,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得有人干活。

他素来用人不疑,手下人各展所长。

但是新疆初定,旧日知识分子被疑来查去,左一道“问题”,右一条“背景”。

王震不管,照用不误,待之以诚,委以重任。

更绝的是,他走进监狱,对一死囚道:“你当总指挥,我给你当副手。”

此话一出,满堂皆愣。这王震,能耐大,胆子更大。

知识分子不怕王胡子

王震家境贫寒,幼时读过几年书,学堂私塾皆曾踏足,却终因生计所迫,辍学归田。

这成了他心头永远的遗憾。

也正因此,他愈发珍视书本,夜以继日苦读,视知识为命脉,视才学为珍宝,尤对知识分子,礼遇有加。

投身革命后,他更知文化之重,人才之稀。

枪杆子里出政权,可若无文化,终究是匹夫之勇,难立长久之业。

因此,他自己刻苦钻研,亦督促部下读书习字。

与文人交友,谈诗论文,亦是他行军途中少有的消遣。

华罗庚、丁玲、艾青,皆与他情谊深厚,谈笑风生。

毛主席更是调侃:“知识分子不怕‘王胡子’,那就好啊!”

战争岁月里,王震所部尤重人才,招贤纳士不遗余力。

1937年,抗战方起,王震赴一二○师开军事会议,散会后迟迟不走。

贺龙见状,笑问:“胡子,还有何事?”

王震直言:“我要些人。”

贺龙一愣,随即大笑:“一万二千人的三五九旅,还不够?”

王震摆手:“兵多不嫌多,可要有识字的,教部队文化。无文化者愚,愚军何以胜敌?这话,我们不是常说的吗?”

贺龙闻言,点头称是,遂允拨一批青年学生入旅。

自北平奔赴陕北的爱国青年,便这样走进了这支铁血队伍。

随后,王震又从师部要来了郭小川、赵安博、刘亚生,皆是饱学之士,各有所长。郭、刘为秘书,赵做对敌统战。

三五九旅遂立不成文规矩:凡高中毕业者,入伍后稍作历练,即委以适职。

王震手下这支队伍,向来以敬才爱才闻名。

能行军,能打仗,更能读书写字。

到了王震手里,战士既是战士,也是学生,枪杆子与书本并举,刀光剑影里透着一股文气。

用人,须讲公道。

讲实绩,凭本事,唯才是举,绝不可因私废公,更不可门户自限。

王震素知此理,亦素行此理。

他常年身处党政军要职,识人,驭人,放手用人。

身边人才济济,皆能无拘无束,各展所长。

新疆解放,百废待兴,偏生许多有学问的人被冷落一旁。

左一道“历史问题”,右一条“政治嫌疑”,旧账翻来覆去,终究无人敢用。

王震不管,他要看人干事,不看人出身。

谁有本事,谁便有位置。

让囚犯当总指挥

1949年冬,新疆初定,冰雪铺满了迪化的大街小巷,寒风割人如刀。

11月7日,王震率部进疆。脚未站稳,事情已摆上台面。

新疆广阔,资源丰厚,可百姓却捱不过这个冬天。

民用燃料短缺,取暖成难题。

有人靠着干牛粪度日,有人抢购木柴,更有人囤煤涨价,坐等发横财。

王震听着,脸色阴沉,夜里披上便装,独自上街察看。

木柴市前,人头攒动,抢的抢,争的争。

路旁几筐干牛粪,刚摆上,立刻被抢购一空。

一位维族老人皱着眉道:“冬天不取暖,人会冻死的!”

王震心头一紧,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途中又听说,煤店的煤被人囤了,想趁机敛财。

王震停下脚步,知道这件事情必须得先解决。若不解决燃料问题,这个冬天,不知多少人要受苦。

煤矿,必须开。

第二日,王震召集会议,查地图,问地质部门。

新疆的煤炭储量丰厚,足够供全国用上好几年,可地质专家却面色为难:“此地煤层复杂,不能掘洞,只能搭架开采,难度极大。”

“难就不挖了?”王震盯着他们,声音透着几分冷硬,“不能守着煤山让百姓挨冻!”

地质专家低头不语,方案一时拿不出,王震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翻来覆去想来想去,他猛地坐起:“找北京!向李四光求援!”

电报很快发了出去,李四光复电道:“煤矿专家王恒升,就在新疆。”

王震一听,大喜过望。可再一查,脸色陡然一变——王恒升,在监狱里,还被判了死刑。

消息传开,哗然一片。

有人劝道:“犯的不是开煤矿的错,但若用错人,犯了原则性错误,这一辈子都翻不了身!”

王震亦非不知,左思右想,反复权衡。

可当他闭上眼,那呼啸的寒风,那饥寒交迫的百姓,似乎都在逼问:“煤呢?”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一片坚定:先见王恒升!

当天晚上,王震驱车穿过沉睡的街市,直奔监狱。

午夜时分,王震来到监狱,告诉监狱长:“叫王恒升出来。”

犯人被带进办公室,他一见王震,以为自己大限已至。

“你犯了什么罪?”

王震盯着眼前这个囚犯。

王恒升张了张嘴,最终低声道:“给本人定的是——里通外国罪。”

王震皱了皱眉:“你不服?”

“死不瞑目!”王恒升咬牙,脸涨得通红。

“那为何不申诉?”

王恒升一愣,目光闪烁,欲言又止。片刻后,他抬眼望了一下王震,却又沉默着低下头。

王震冷笑:“看样子,你这洋专家,是看不起我这个土八路?”

“不不!”王恒升慌乱摆手,声音微微颤抖,“我是怕他们再给我罪上加罪!”

王震一拍桌子,语气不耐:“没骨气!有话便说,藏着掖着,活该吃苦头!”

王恒升这才鼓起勇气,深吸一口气,直视王震:“本人是爱国者,绝非卖国贼!”

王震嘴角微微上扬,目光却依旧犀利:“如何爱国?”

“本人留学瑞士,事业有成,收入颇丰。可当得知日寇侵华,心如刀绞,便买了一支手枪,毅然回国,想要投身抗战!”

王震眼中闪过一丝兴趣,语调仍淡淡的:“参加过几次战斗?”

王恒升垂下头,语气低沉:“十分惭愧,并未上过战场……”他顿了顿,忽然又抬头,目光炯炯:“但我曾救过共产党人!”

“哦?”王震挑眉,饶有兴趣地靠回椅背,“都救过谁?”

王恒升一口气报出三个名字。王震一边听,一边微微颔首,沉思片刻,提笔将名字记下。

“那为何又被判‘里通外国’?”

王恒升苦笑,眼中满是不甘:“我是做地矿的,国际交流在所难免。与各国地矿学者,包括美国专家通信,交换资料,也有专业刊物”

屋里沉默了。

王震坐在桌前,双手交叉,神情深思。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情况还需再查,但我看——够不上敌我矛盾。”

第二天一早,王震将情况汇报给其他领导,直言:“此人可疑之处须再查,但若属实,便是大材,不可弃!”

随即,他命机要处火速发电中央组织部,核实王恒升所救之人,同时调阅他交换的所有资料。

数日后,回电抵达。中央确认,王恒升所言句句属实。

王震朗声大笑,眉眼舒展:“好啊!咱们捡了个宝,一个大专家!”

回到指挥部,工作例会上,王震将事情摊开讲了。

有人沉默,有人迟疑,有人皱眉不语。王震目光扫过众人,冷冷道:“我让王恒升开煤矿,不是为了给谁平反,不是为了个人恩怨,而是为了新疆的老百姓。煤不挖出来,他们就要受冻!”

他声音愈发铿锵,语速陡然加快:“现在,人民需要温暖,我们就该把温暖送到他们手里! 若是看着百姓忍饥挨冻而袖手旁观,若是明知有解困之法却避而不谈,我们共产党人与过去的统治者,又有何分别?”

会场寂静,空气凝固,有人低下了头。

王震冷哼一声,语气中带了几分怒意:“如今有些干部,圆滑得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凡是冒风险的事,避之不及,恨不得缩到墙角去,生怕丢了乌纱帽!”

话到此处,他猛地一拍桌子,声音震耳欲聋:“用王恒升!出了问题,我负责!”

王震再次走进监狱。

他径直走进牢房,声音洪亮:“跟我走,开煤矿去!”

王恒升猛地抬头,怔住了。

王震看出了他的迟疑,大笑着拍了拍他的肩:“怎么?还不放心?现在机会来了,看看你的本事!”

牢门开启,阳光洒进来,光影交错间,

他不再是囚犯,而是即将走向矿山的总指挥。

六道湾,天高云阔,山峦静默。开工大会上,王震一锤定音。

“王恒升,六道湾煤矿总指挥!”

王震走上前,将一条印有“总指挥”字样的红袖标,郑重地戴在王恒升的胳膊上。

煤矿开工,山间轰鸣,黄土飞扬。

王震没有只是挂个“副手”虚衔,他是真干。

他坐镇矿上,亲自督工,亲自指挥,凡事亲力亲为,恨不得自己拿起十字镐下矿挖煤。

解放军全员上阵,开山、运煤、搭架、筑路,齐心协力,昼夜不停。

有人喊苦,他冷眼一瞥:“冻死的人喊不出声,咱们还能喊累?”

四个月后,六道湾第一批煤炭运出矿坑。

黑黝黝的煤炭堆在地上,王震弯腰抓起一块,狠狠一掰,指缝里满是黑色粉尘。

革命家的楷模

王震敬重知识,尤敬重读书人。

他不懂什么阴阳矩阵、欧几里得几何,可他知道,这些能写字、会算数、懂科学的人,国家不能没有。

他们脑子里的学问,比一座金山还贵重。

因此,他交游广阔,身边不乏文人学者,作家丁玲、诗人艾青、数学家华罗庚,皆与他交好。

1957年,反右风起,许多知识分子被划为右派,头上压了一顶顶帽子,脚下踩的是万丈深渊。

有人避之不及,有人落井下石,王震却千方百计,设法保人。

于是,丁玲、艾青等人便被安排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他不是做秀,也不是做样子,而是真的在保人。

这些文人躲进大西北,虽困苦,却免去了更大的灾难。王震做得坦坦荡荡,旁人要说什么,他压根不在乎。

他敬才,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身居高位,位高权重,可只要有知识分子来访,他必亲自到门口迎接,走时再亲自相送。

那些文人惯爱说场面话,他却不太会讲,送人出门,总只是拍拍对方的肩,说一句:“多保重!”

这几个字,沉甸甸的,带着几分军人的朴实,几分战友的情谊。

这情谊,是真的,敬意,也是发自内心的。

1978年,噩耗传来——华罗庚在日本讲学时,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

消息一到北京,王震大受打击,数日寝食难安,眉头紧锁,长吁短叹,身边人劝也劝不住。

他是真悲痛,不是作态。

什么叫尊重知识?什么叫敬重人才?

老一辈革命家王震,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参考资料:

王震点将 宋绍明

惜才爱才的王震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