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二吖!我的妈呀!本以为结婚能让两家人亲上加亲,结果好多新婚小两口发现:婚后双方爸妈几乎不来往!逢年过节吃顿饭,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全程尴尬得让人脚趾在鞋里疯狂抠地。这到底咋回事?难道结婚前的热络都是装出来的?今天咱们就当一回"家庭关系大侦探",把亲家变陌生的真相彻彻底底挖出来!

育儿观念大干架,吵一次就像断了联系
有些亲家一见面就像点着的爆竹,瞬间就能炸开!就拿王姐和亲家母来说,为了带孩子的事儿,能吵到居委会去评理。王姐觉得孩子摔倒了就得自己爬起来,说这叫"穷养锻炼";可她亲家母把孙子当成心肝宝贝,孩子摔一跤,全家都紧张得不行。有一回,孙子学走路不小心摔了,王姐直接开怼:"你们这么惯着孩子,以后肯定啥也干不了!"亲家母一听,立马拍着桌子反驳:"我疼我孙子,跟你有啥关系?"从那以后,两家在微信上连个点赞都没有了!老话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大家想法不一样没关系,但要互相尊重。可现实中,好多当爸妈的非要争个输赢,这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嘛!

啥事都管太离谱,比小区大妈还能操心
李哥和亲家之间发生的事儿,简直就是"没有边界感"的典型例子。小两口刚买完房子,李哥天天往新房跑,非要把小两口喜欢的北欧风装修,改成他觉得有档次的中式风,还说:"你们年轻人懂啥?中式看着才有派头!"小两口说暂时不打算要孩子,他转头就去劝亲家母:"趁着我们还能帮忙带,早点让他们生!"最过分的是,亲家母的外甥找小两口借钱,李哥非要插手,说"这钱不能借",结果闹得两家人差点翻脸。这哪像是亲家啊?简直就像24小时盯着你生活的"监工"!要知道,亲家相处就跟烤串刷油一样,油刷多了太腻,不刷又没味道,把握不好这个度,关系肯定得出问题!

帮忙带娃像要账,付出变成了"道德压迫"
张阿姨帮女儿带了半年孩子,结果把自己弄成了大家都怕的人。每次见面,她都要抱怨:"我天天带孩子,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你们年轻人倒好,轻松得很!""给孩子买奶粉花了多少钱,你们心里清楚不?"时间一长,女婿和亲家听到她的名字就想躲,女儿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庄子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说白了就是真心帮忙就别总挂在嘴边。可有些爸妈,把帮忙带孩子变成了"讨人情债",换谁谁能受得了?

聚会秒变"炫耀大会",攀比能卷到天上去
现在有些亲家聚会,比看一场热闹的大戏还精彩!这边刚说"我儿子年终奖发了20万",那边马上接话"我女儿刚升职当总监了";比完孩子比孙子,"我孙子钢琴都过八级了","我孙女奥数比赛拿奖了"。更让人头疼的是,总有人催婚催生:"隔壁老王家都抱上二胎了,你们啥时候行动?"一顿饭吃下来,气氛紧张得比高考考场还让人窒息!老话说"说句好话,冬天都觉得暖和;说句伤人的话,夏天都觉得寒心",可偏偏有人非要用攀比伤害感情,好好的聚会最后变得大家都不想去。

区别对待太明显,女婿儿媳待遇差太多
陈阿姨的"双标操作",简直让人无语!女儿给她买件衣服,她到处跟人炫耀:"我闺女就是孝顺,买的衣服真好看!"可女婿给她送同款保健品,她立马摆脸色:"买这干啥?净乱花钱!"这么明显的区别对待,女婿心里拔凉拔凉的,女儿也觉得特别为难。《颜氏家训》早就说过,对待双方要公平。但现实中,总有人把亲家当外人,把偏心当成习惯。

我算是明白了:亲家关系就像两个人一起骑双人自行车,得配合着使劲才能往前走。别总想着改变对方,多站在对方角度想想;别啥事儿都管,给年轻人留点自己的空间;帮忙就痛痛快快帮,别总提自己付出了多少;聚会的时候就开开心心聊天,别搞那些攀比的事儿。记住!亲家不是仇人,也不是要比个高低的对手,而是因为孩子才走到一起的一家人。少计较一点,多包容一点,这门亲戚关系才能越来越好。下次和亲家相处的时候,试试这些办法,说不定关系很快就能变得热乎起来!

对此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可以关注、留言、转发!
本故事引用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别举报,可通知下架!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