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家暴男”萧军5段情:每个女人都不是我想要的,她们全都很愚蠢

文坛“二萧”之名,在现代文学史上镌刻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萧军以传奇人生与复杂情史成为焦点,五段爱恨纠葛更添神秘色彩。萧军用

文坛“二萧”之名,在现代文学史上镌刻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萧军以传奇人生与复杂情史成为焦点,五段爱恨纠葛更添神秘色彩。萧军用多情编织牢笼,以爱之名践踏真心。当原配苦等七年改嫁、娇妻忍辱生下五子、红颜至死不愿相见,这位文坛浪子的多情与冷漠,最终折射出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和人性探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萧军

萧军出生在辽宁省锦州市郊的一个偏僻山村,在他还是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时,母亲在绝望中用鸦片塞满了他的嘴巴,随后自杀,无法承受家庭的压力和夫权的束缚。

这段刻骨铭心的过去,是通过村里老人的讲述,被萧军一点点拼凑和重现的。缺乏母爱和家庭的温暖,萧军在成长的路上学会了坚硬和冷漠,也逐渐失去了保护他人的能力。

在他的性格中,既继承了二叔身为土匪领袖的勇猛和正义感,也继承了父亲对于传统“夫权”的坚持。这种矛盾的性格使他在成年后的选择和行为中,表现出一种戏剧化的复杂性。

萧军

在1917年,新文学的风暴正在中国激荡,掀起一场文化的革新。年仅十岁的萧军,眼中充满了报国的梦想,他渴望投身战场,与英雄并肩作战。然而命运的转折让他与军营生涯擦肩而过,这位未来的文学家的道路,因此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轨迹。

萧军的文学之路始于这场意外的转变。当战争与国家的苦难成为他笔下的主题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呈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和心声。通过文字,他试图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精神,这使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922年,按照家庭的安排,萧军迎娶了许淑凡。尽管这是一个传统的婚姻,但萧军与许淑凡的关系始终缺乏深度的情感连接。许淑凡虽然遵循着传统角色的期望,尽力扮演好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但这段婚姻给她带来了深刻的心灵创伤。

许淑凡

十年后随着萧军的思想和事业的进一步成熟,他决定前往东北继续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和政治理念。这时他以婚姻束缚自己的事业和爱国活动为由,决定断绝与许淑凡的关系。他无情地送出了离婚文书,单方面结束了这段长达十年的婚姻。

1932年萧军在北京的一间旅馆偶遇了萧红。当时萧红怀着孕,孤立无援,而孩子的父亲汪恩甲已经离她而去,声称要筹钱却再未回来。尽管出身于一个相对优越的家庭,萧红为了抗拒家族安排的婚姻,选择了自由但艰难的路。这使她不得不在绝望中向外界寻求帮助。

当时萧军作为一名报刊编辑,本能地对她的困境保持距离,因为他自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够艰难,不宜再掺杂其他人的纠葛。然而他还是被萧红的困境所打动,决定伸出援手。在首次见面时,萧红的模样深刻地印在了他的记忆中——她的头发凌乱地垂在肩上,脸色苍白如纸,大眼睛中透露出惊慌和绝望。

合照

这场意外的邂逅,让萧军对这个坚强而不幸的女子产生了深刻的同情,乃至于爱慕。他开始频繁地探访萧红,倾听她的故事,安慰她的痛苦。在共同的时光中,萧红也逐渐感受到了萧军的关心和真诚,这让她对这位曾是她文学偶像的男人心生倾慕。

萧军的才华和关怀最终打动了萧红。发现她还拥有文学天赋后,萧军更是坚定了自己对她的情感。他为萧红写下了三首诗歌,象征着他们情感的确立。此后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尽管萧红腹中的孩子最终被送人,他们的关系却愈发深厚。

萧红在萧军的支持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同年冬天,她发表了首篇作品《王阿嫂的死》,标志着她作为作家的正式起步。这一年萧红21岁,而萧军25岁,他们的合称“红军”也因此广为人知。

萧红和萧军

随着萧红名气的上升,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尽管萧军曾自认和萧红性格相投,实则两人在性格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萧红敏感细腻,而萧军则豪放直率。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加之日常生活的摩擦,使得他们的关系逐渐紧张。

尤其是在争执中,萧军有时会失控,甚至动手。这种行为加剧了两人的矛盾,尽管萧军在公开场合否认过度暴力,但私下的冲突已让萧红倍感压力,萧红因深知分离的艰难和对萧军的复杂情感,而未能下定决心离开。

在1936年的文坛中,萧军与好友的妻子许粤华陷入风流韵事之中,这件事迅速在文学圈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同年心力交瘁的萧红不堪情感重压,孤身前往日本。她希望通过这段独处的时光让两人都能有所反思。

萧红与萧军

在日本,萧红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她写下了多部作品,如《孤独的生活》和《砂粒》,其中透露出她对爱情的深切怀疑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挣扎。尽管身处异国,她还是频繁给萧军写信,表达她的思念和不舍。但萧军却未能在这段分离中反省自己,反而更加放纵地与第三者纠缠不清。

到了1937年,萧红被迫回国处理这段纠结的关系。但她已疲惫不堪。随后的1938年,在结识了文学友人端木蕻良后,她决定终结与萧军长达六年的情感纠葛。在分手时,她表达了对萧军的深情及由衷的失望:“我仍然爱你,但成为你的妻子实在太痛苦。”

萧军对此未有太多回应,只是轻描淡写地称赞萧红的纯朴和才华,但坚称她不适合做他的妻子。萧红的离开,似乎成了他解脱束缚的契机。在萧红离开后不久,1938年的某日,萧军在兰州的一次文学采风中遇到了年轻的王德芬。

萧红

她年轻美丽,为地方艺术团的演员,两人的相遇似乎充满了电影般的浪漫。萧军被她的青春活力深深吸引,很快就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他的情书充满了温柔和恳求,显露出他的深情和急切。

这突如其来的爱情表达让未曾谈过恋爱的王德芬感到惊慌失措。她在给萧军的信中写道:“你的热情让我吓了一跳,怎么就控制不住自己呢?”尽管她尝试保持冷静,但内心的动荡不言而喻,“我并不是爱你,我只是喜欢你,希望你不会逗我玩。”

王德芬眼中的萧军,虽然是文坛的名人、鲁迅的得意门徒,但她清楚地认识到两人世界的差异。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感情,她保持了一份理性的警觉。当王德芬的父母发现她与萧军的关系时,他们立即下令萧军离开。

合照

萧军的桀骜不驯和花心早有口碑,而他那时已32岁,王家坚决反对女儿与他交往。王德芬被家中禁足,而萧军则借助王德芬对他抱有好感的姐姐之助,继续秘密交往。萧军的情书充满了激情和温柔,短短一个月内王德芬收到了38封充满深情的信件。

他在信中写道:“每当我靠近你,就能感受到一种看不见的温柔包围着我,我仿佛变成了一个孩子,依偎在你怀里,让你抚摸。”王德芬的内心充满了对萧军的思念和挣扎。最终她做出了决定,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都愿意与萧军共度一生。

萧军向王德芬的父亲坦白表明立场:“我向‘真理’低头,但绝不向‘暴力’屈服。德芬已是我的人,我也是她的,纵使剑悬头顶也要爱她到底。”最终王德芬的父母出于对女儿的爱,同意了这段关系。萧军在与王家的谈判中赢得了胜利,两人克服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

萧军

婚后不久萧军决定离开兰州,王德芬义无反顾地跟随。萧军向她的母亲承诺:“我将负责任地照顾德芬。”然而承诺尚未远去,两人的感情却已经开始降温。在前往成都的途中,萧军遇见了一位前往延安的女学生粉丝,对王德芬的关注随之减少。

在成都,萧军忙于工作和社交,鲜少回家。即使在家,他也是埋头于书籍和文稿,对王德芬几乎视而不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萧军开始对王德芬感到厌倦,批评她文化水平低,缺乏与自己的精神共鸣,甚至厌恶她时常的哀怨和眼泪。

对王德芬而言,成都是她孤注一掷的新生活,萧军是她唯一的依靠。她虽然感受到丈夫的冷漠,却无处可去,只能不断地在信中请求萧军的理解和同情:“亲爱的,别再那么冷漠了,我需要你的爱,它是我的力量之源。请不要对我太认真,哪怕你晚些回家,只要你快乐就好。不要怀疑我有任何不满,那都是多余的。”

合照

萧军在迁至北京后,被鸦儿胡同48号的宁静住所所吸引,这所房屋的主人是张公度,一位新中国成立后归隐的前军官。张公度带着他的家庭回到北京,寻求一份平静的生活。

张公度的女儿张大学给萧军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她的聪明和善良,加之对艺术的热爱,使她在萧军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张大学虽然拥有萧红的才华,却多了几分温柔和纯真,这让她在萧军眼中显得尤为独特。

当时张大学正与一位大学同学谈恋爱,但她的父亲坚决反对这段关系,张大学因此渴望摆脱家庭的束缚,掌控自己的命运。一次偶然的机会,萧军在院子中见到张大学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便关切地提醒她:“换一个亮一些的灯泡吧,别伤了眼睛。” 这份突如其来的关心让处于家庭压力中的张大学感到一丝温暖。

对张大学来说,萧军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也是她青春的偶像。通过她的姑父——萧军的挚友,张大学有机会更加接近这位文坛传奇。他们共同参与的音乐会和京剧聚会,让两人的关系日渐密切。

在一起的日子里,他们分享了许多关于文学和革命的讨论,也交流了各自的理想与过往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大学发现自己越来越被萧军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最终张大学深陷其中,坠入了对萧军深沉的爱恋,并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她不断地向萧军施压,希望为孩子正名。

萧军清楚,他与张大学的关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极具争议的,一步不慎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尽管如此他向张大学承诺,自己会和王德芬离婚,给她和孩子一个名分。

萧军

然而面对痴情的张大学和身边已有五个孩子的王德芬,萧军最终未能兑现承诺,背弃了张大学。更令张大学无法接受的是,萧军甚至不敢公开承认这段关系,还让她将所有责任推到自己父亲身上。由于萧军的背叛和冷酷无情,张大学做出了决绝的选择,誓不再见萧军。她的爱情梦碎,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了孩子,不再涉足与萧军有关的任何事务。

晚年的萧军终于领悟了王德芬多年来对他的深切爱意。在这些漫长且孤独的日子里,他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流露出对妻子的珍视与感激:“请好好照顾你们母亲,她是那个唯一真正理解我心志的人。虽然我们在许多观念上常有分歧,日常生活习惯及处事风格迥异,我们的灵魂却是紧密相连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了王德芬的心弦。

她明白尽管他们的路途坎坷,萧军最终认识到了她不懈的支持与付出。他们的感情超越了日常的不同与矛盾,彼此在困难时刻选择了互相依靠。这份在岁月洗礼中日益坚固的情感,成为了双方的支柱。

萧军

王德芬细读那些信件,字里行间的深情仿佛萧军温暖的手掌,轻拍着她的心灵,给予安慰。她知道婚姻道路不易,其中充满了磨难与挑战,但她从未后悔与萧军同行这段旅程。她始终坚持对爱的追求,从未停止关心与支持萧军,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

尽管王德芬曾经暗自流泪,羡慕萧红那种勇于追求自由的决断,她也曾想象如果自己能有萧红的勇气,她的人生可能会截然不同。但她也深知,在那个年代对自由的向往几乎是一种奢望。她选择了牺牲个人的欲望,维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她用自己的方式,坚守在萧军身边。

那封珍贵的情书被她轻轻放回抽屉,象征着她与萧军深刻的情感联结。1988年6月,当萧军逝世,王德芬在葬礼上目送他最后一程,她的声音中满是哀伤与不舍:“萧军老伴……”这三个字凝聚了她所有的情感与回忆。

合照

萧军的姐姐曾问王德芬是否后悔与萧军走过的风风雨雨,王德芬坚定地答道:“我从未后悔。”尽管内心深处偶尔涌现后悔与疑虑,她知道自己始终爱着萧军,她的爱情虽不是童话般的美好,但却是坚实且真挚的。

王德芬在经历了无数挑战与苦楚后,依然坚持不懈地维护这段关系,她的付出与牺牲成为她自豪的勋章。她的坚守和勇气成为了她人生的重要篇章,她知道无论未来如何,她与萧军的纽带将永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