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6岁女孩双向情感障碍、自伤,母亲用爱与陪伴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凌晨三点,我又一次被女儿的啜泣声惊醒。推开她虚掩的房门,看见15岁的小雨蜷缩在床角,手机屏幕的冷光映着她满脸泪痕。这已经

凌晨三点,我又一次被女儿的啜泣声惊醒。推开她虚掩的房门,看见15岁的小雨蜷缩在床角,手机屏幕的冷光映着她满脸泪痕。这已经是这周第三次了。我轻轻走近,她却像受惊的小兽般猛地拉高被子,声音嘶哑地喊:"别管我!"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半年已成常态。曾经开朗的女儿变得阴晴不定,时而暴躁得像头困兽,时而又沉默得像尊雕塑。学校打来的电话堆满了我的通话记录——逃课、拒交作业、与同学冲突。最严重的那天,她在教室当众撕碎了所有课本,然后消失了一整天。我们在公园长椅上找到她时,她正用美工刀在手臂上划出一道道红痕。

"双向情感障碍伴随焦虑症状。"儿童心理科医生的诊断书像块巨石压在我心头。开的药片被小雨偷偷扔进花盆,心理咨询师面前她始终沉默如铁。丈夫常年出差,婆婆念叨着"就是惯坏了",而我只能在下班后守着女儿房门,听着里面传来的压抑哭声,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直到那个雨夜,小雨把餐刀横在手腕上对我尖叫:"我恨这个世界!"我夺下刀子的手抖得厉害,突然意识到,我们正在失去她。那晚我疯狂搜索"青少年抑郁自救",在凌晨四点发现了葫芦里家庭教育案例分享,这成了我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我赶紧联系到了她们。

第一次视频咨询,葫芦里家庭教育的叶老师让我准备了小雨的成长相册。当屏幕那端温和的女声说"让我们先看看这个宝贝是怎么长大的",我的眼泪突然决堤。翻到小雨五岁穿着芭蕾舞裙转圈的照片时,叶老师轻声问:"那时候她摔倒的话,您会怎么做?"

"当然是先抱起来,检查哪里疼..."我顿住了。叶老师微笑:"现在她心理上摔倒了,我们需要同样的步骤。"

1.情感支持

在叶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小莉沟通。我不再强迫她去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是尊重她的选择,给她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同时,我也开始注重自己的情绪管理,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给小雨带来额外的压力。

我按照叶老师的建议,我们开始搭建"情绪安全屋"。不再追问"为什么不上学",而是说"妈妈看见你很辛苦";不再纠正她的"错误想法",而是准备彩笔让她把感受画出来。有天深夜小雨突然问我:"妈妈,是不是我死了你们就轻松了?"我按叶老师教的方法,强忍颤抖握住她的手:"这个想法让你很痛苦对吗?能和妈妈说说它长什么样子吗?"那一刻,小雨终于趴在我肩上嚎啕大哭,那天我们抱了很久很久。

第二天,我看到了小雨的变化。她开始愿意和我交流了,虽然话题还不多,但我已经感到很欣慰。她的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波动。

学会情绪管理

在叶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系统性地学习了多项实用技巧。其中既包括引导孩子有效表达内心感受的沟通方法,也涵盖了帮助孩子很多调节情绪的办法。

• 建立"情绪过渡仪式":下班途中通过购买小零食(如巧克力、冰淇淋或烤肠)进行自我安抚,确保以积极状态踏入家门,实现工作与家庭的情绪隔离。

• 创设"家庭情绪支持系统":当孩子出现情绪崩溃时,全家人共同参与情绪疏导,通过最适合的发泄方式,如运动疗法(跑步、打球)、食物疗法或游戏疗法,帮助孩子快速恢复情绪平衡。

3.全面改善

在叶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逐渐从被动应对情绪问题,转向主动营造温暖、支持的家庭氛围。这种改变不仅让小雨有了明显的改变。

她开始主动和我们交流,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会主动起床,和我们一起吃早餐;会坐在客厅里,和我们一起看电视、聊天。

最惊喜的是,她不再排斥学校了,开始愿意谈论关于学校的事情,甚至表示想要回去上学。

回顾这段艰难的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用心去呵护和引导。

感恩葫芦里家庭教育,不仅还给我一个健康的女儿,更教会我们这个家庭爱的语言。如果你也正在黑暗中摸索,请相信,破晓前的星光往往藏在专业指导与永不放弃的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