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养育的远见:呵护内在动力,比追求一时“正确”更重要

孩子如初春的嫩芽,向着阳光,有着生生不息的渴望。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这份爱,有时沉甸甸地化作了期望,落在孩子每一个不

孩子如初春的嫩芽,向着阳光,有着生生不息的渴望。

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这份爱,有时沉甸甸地化作了期望,落在孩子每一个不够完美的笔画、每一次犹豫不决的尝试上。

我们急切地伸出手去“纠正”,渴望为他们抚平所有褶皱,铺就一条坦途。

可那份心急火燎的“为你好”,是否也曾在不经意间,悄悄压低了孩子心里那簇名为“热爱”与“好奇”的火苗?

教育的真谛,或许不只在于指出那“不对”之处,更在于如何小心翼翼地守护和点燃那份源自生命本身的、想要学习和成长的光芒。

01 别让“应该”,熄灭了“喜欢”的光

还记得孩子牙牙学语时,指着小狗兴奋地喊“汪汪”的模样吗?

那里面没有对错,只有探索世界的纯粹喜悦。

学习的起点,本该是这般充满乐趣的。

可不知从何时起,“应该”悄悄挤占了“喜欢”的位置。

“你应该这样画才更像。” “你应该把字写在格子里。” “你应该先做这个,再做那个。”

当每一笔涂鸦都被置于“标准”的审视下,当每一次尝试都被“正确答案”所框定,那份最初只是因为好玩、因为好奇而做事的动力,便开始褪色。

孩子可能会为了得到一句“真棒”而努力,也可能为了逃避一句“又错了”而小心翼翼。

可驱动他们的,已不再是发自内心的探索欲,而是外部的评价和压力。

我们渴望孩子有一手好字,一幅好画,一个好成绩。

这背后,是希望他们拥有更好的未来,这心情,真实而恳切。

但如果代价是孩子眼神里那份“喜欢”的光芒渐渐黯淡,学习变成了一场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守护那份纯粹的热爱,有时比教会一个“正确”的姿势更重要。

因为,心头有火,眼里才有光。

02 错误,是成长的“营养土”

我们是怎样看待孩子犯的错呢?

是一道需要立刻擦掉的污点,还是一片可以汲取养分的土壤?

当孩子小心翼翼地端着牛奶,却还是不慎洒了一地;当孩子信心满满地解答数学题,却在最后一步卡了壳;当孩子努力尝试新事物,却显得笨拙而缓慢……

如果我们第一反应总是皱着眉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这都做不好!”

这些话语,就像坚硬的石块,砸在孩子的心田上。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相信:错误=我不行。

他会害怕犯错,害怕尝试,害怕那些可能暴露自己“不行”的挑战。

这便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固定型思维”——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失败是最终的审判。

我们都希望孩子优秀,希望他们少走弯路。

可成长的路,哪有不摔跤的呢?

错误,恰恰是学习过程中最真实的反馈,是调整方向、积累经验的“导航信号”。

重要的是,我们在孩子犯错时,是只盯着那个“错”的结果,还是愿意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看“为什么会错?”“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下次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对错固然重要,但探索的过程,那份不放弃的劲头,那从错误中爬起来的勇气,或许更能滋养一个孩子长久地成长。

允许错误发生,甚至拥抱错误,孩子脚下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失败不是终点,放弃才是。

03 点亮孩子心中那盏“我能行”的灯

“我能行”这三个字,仿佛有魔力。

它像一盏灯,能照亮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支撑他们在挫折面前不轻易低头。

这盏灯,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小心翼翼地点亮,并时时为它“添油”。

可现实中,我们的一些话语,却可能在不经意间,让这盏灯忽明忽暗。

“你怎么总是磨磨蹭蹭,快一点!”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还是记不住!”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让人操心!”

这些带着指责和不信任的评价,像一把把小锤子,一点点敲碎孩子心中那份“我能行”的信念。

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的眼睛。

当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努力想自己穿上袜子,却因为笨拙而被父母抢过来代劳,还附带一句“等你穿好黄花菜都凉了”;当一个学龄的孩子,尝试帮忙洗碗却打碎了盘子,迎来的不是安慰和指导,而是严厉的责骂……

他们心中那盏“我能行”的灯,可能就黯淡了几分。

我们着急,是因为心疼孩子走弯路,是因为生活节奏快,等不及他们慢慢来。

这份焦虑,我们都懂。

但有时候,孩子的“慢”和“错”,也许不是“不想”,而是反复受挫后,那份“我不敢”、“我怕又做不好”的犹豫。

与其不断指出“你不行”,不如多发现和肯定那些“你可以”的瞬间。

哪怕只是帮我们递了一下拖鞋,哪怕只是自己多吃了一口饭,哪怕只是画出了一个奇怪却充满想象力的形状。

“谢谢你帮妈妈拿东西,真是个小帮手。” “哇,你自己把饭吃完了,真棒!” “这个颜色用得真特别,能告诉妈妈你是怎么想的吗?”

每一次具体的肯定,每一次对努力的看见,都是在为孩子心中那盏“我能行”的灯,添上一滴油。

相信的力量,是相互的,你相信孩子能行,孩子才更能相信自己。

结语:

教育,或许不是一场追求完美的竞赛,而是一场陪伴蜗牛散步的旅程。

我们不必总是扮演那个手持红笔,时刻准备圈出错误的“考官”。

也许,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更有耐心的“园丁”,松松土,浇浇水,给足阳光和空气。

呵护那株幼苗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根发芽,向上生长。

这很难,真的很难。

这意味着我们要先处理好自己的焦虑,放下那些“必须如此”的执念,允许不完美的存在。

但这或许正是为人父母,一场更深邃的修行。

当我们不再只盯着眼前的对错,而是望向孩子内心那片更广阔的天地,关注他们的感受,滋养他们的勇气,点燃他们的热爱……

那簇学习的火苗,才能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燃烧得更久,更暖,更明亮。

最终,照亮孩子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