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间受到了疫情与经济下行的影响,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到了近些年里较低迷的一个状态。
在名企大厂缩编核心岗位,取消原有的增员背景下,很多持着优秀成绩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所以这也决定了,近三年来考公、考编成为诸多的高校毕业生首选的方式。
一、教师“参聘制”
如果能够成功的上岸,意味着能够拿到“铁饭碗”,成了很多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里,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数,在近几年里一直居高不下,报考人数受逐年增高,甚至有很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
为了能够加入成功考编的行列,在校期间也去拼尽全力要考出一个教师资格证来来,力争日后可以获得考编教师的机会。
不是所有人都能了解的是,教师虽然看起来都是“教书育人”,但事实上在编的教师与不在编的教师区别极大。其中包含身份不同,待遇不同,前途不同,调动不同。
在编的教师是事业编制,属于国家的正式工作人员,而不在编的老师,则只是与校方签订了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聘用人员,没有事业编制,属于“参聘制”。
随着教改逐年的优化,这些年来很多以一线城市为主的区域,正在重点考虑取消教师的事业单位编制,采用“参聘制”、“备案制”来招聘教师。
二、2023年各大城市教师岗位招聘遇冷
但这样的决定出台之后,却遇到了一个尴尬的现象,以2023年的厦门教师招聘为例,2023年春节过后,厦门发布了新一轮的教师岗招聘。
但放出了1400个教师岗位的招聘之后,经过了首轮的招聘,居然还剩下950个岗位没有招满,只能又再进行二次招聘。
而这些教师岗位给出来的薪资待遇里,有部分教师岗位转正之后年薪可达25万这对,就算是在一线城市来讲都属于较高的薪资了。
可是首次招聘人数居然占比只占30%左右,是什么样的原因,发生新的教师招聘遇冷的情况,成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
应该说从教育的国策来说,之所以近些年来考虑取消教师编制,是源于对于推动现有的教育体制发生更优化的选择,有着建设性的作用的。
不能不承认的是,这些年来当拿到了“旱涝保收”的教师编制与稳定收入之下,的确有一部分教师在安逸的状态下,呈现了躺平的心态。
在体制内缺少了一份活力,积极性,如果取消了稳定性的教师编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样的躺平心态。
毕竟任何行业岗位当中“有能力者居上”,凭实力说话,都是能够促动行业与向建设性、正面的方向去发展的,而通过定期的考核。
让躺平心态之下,综合素养与教学能力不甚符合要求的教师离开,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战斗力和教育水平与质量。
三、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良性推动教师行业优化
对于当下的诸多家长来说,参聘制教师的推行制度推出,事实上是获得很多家长的认可的。
在过去几年间屡屡出现的一些教学水平下滑,公办教师的态度很差,甚至私下大量收礼等事件发生也让叫家长颇有争议。
但这类教师之所能有恃无恐,不着眼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敢大量收钱收礼,也与自己“有编制”有关。
这样状态下,“鲶鱼效应”如果作用在参聘制上,是能够让有比较与竞争下,呈现出教师更高的教学水平,这是社会与家长都乐于见到的。
从综合的福利来说,的确参聘教师在保障性方面会略差一些,但毕竟也是持劳动合同在手有正式劳动关系的人员。
如果对于自己个人的工作能力教学能力有足够自信的话,事实上解聘的情况大概率并不会发生,所以对于有志于加入教师行业的人来说,并不至于成为选择取舍的核心条件。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教育都是让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能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崛起的根本,所以事关未来与时代更迭人才培养的立国之本,需要多方考量,以适宜顺应时代发展,培养真正的多元化,高素质人员为首要原则,这也正是教师这个岗位的行业特殊属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