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深圳惊现“古墓派”地铁口!“阴间设计”,官方回应:或将拆除

一、“这哪是地铁口?简直是盗墓现场!”2025年4月,深圳光明区的红花山地铁站B2出入口,意外成了全国网友的“打卡胜地”
一、“这哪是地铁口?简直是盗墓现场!”

2025年4月,深圳光明区的红花山地铁站B2出入口,意外成了全国网友的“打卡胜地”。不是因为它科技感爆棚,也不是因为它文艺范十足,而是因为其独特的造型——白色立体通道将楼梯与扶梯分隔,顶部弧形结构延伸至地面,远远望去仿佛一条幽深的隧道,又似一座未封土的“古墓”。有市民调侃:“白天像科幻片里的时空隧道,晚上灯光一打,直接变《鬼吹灯》拍摄现场。”

社交媒体上,争议迅速发酵。有人戏称这是“古墓派地铁口”,有人吐槽“设计师是不是刚看完《盗墓笔记》”;甚至还有网友翻出杭州创景路地铁站的“棺材造型”入口做对比,戏称“南北阴间设计,各有千秋”。面对舆论风暴,深圳地铁官方紧急回应:该设计实为消防疏散所需的防火隔墙,但考虑市民反馈,或将拆除并采用新技术优化。

二、争议背后:设计初衷与公众感知的撕裂功能优先还是审美至上?

根据深圳地铁的解释,B2出入口的白色通道是2016年开通时设置的防火隔墙。其核心功能是在火灾时引导乘客通过楼梯疏散,避免误入自动扶梯区域。从技术角度看,这一设计符合消防规范,且经过多部门审批。然而,冰冷的“合规”逻辑未能消解市民的“不适感”。一位每天通勤的上班族直言:“安全当然重要,但每天进出这种压抑的空间,总觉得心里发毛。”

类似的矛盾并非孤例。2024年,广州花地湾地铁站因出入口被指“像棺材”连夜拆除;而杭州创景路站的“虫洞”设计虽被吐槽,却因官方坚持“科幻理念”得以保留8。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似乎总在实用主义与大众审美之间反复横跳。

“网红设计”的双刃剑效应

近年来,地铁站设计逐渐成为城市文化名片。深圳地铁12号线以“紫霞仙子”的柔美色调和穿海隧道惊艳全网5,杭州、广州等地也试图通过“特色站点”展现城市个性。然而,当设计过于追求视觉冲击,反而可能引发公众的“文化错位感”。正如建筑评论家所言:“好的公共设计应兼具功能性与在地性,而非盲目追求‘出圈’。”

三、市民声音:要安全,也要“呼吸感”

在光明区的街头采访中,市民的反馈呈现出多元视角。

支持派:“安全大于天!如果拆了隔墙会影响疏散,我宁愿忍一忍‘古墓风’。”反对派:“地铁是城市的门面,这种设计拉低了深圳的国际化形象。”中立派:“能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用灯光或艺术装置软化空间?”

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感慨:“每次经过这里,孩子都吓得紧紧抓住我的手。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让人感到温暖,而不是恐惧。”

四、城市建设的“共情难题”:谁来定义“美”?

深圳红花山站的争议,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如何在效率、安全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

1. 技术逻辑与人性化需求的冲突

防火隔墙的存在本为保障生命安全,但其冰冷的外观却忽视了市民的心理体验。类似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屡见不鲜:为快速通行设计的百米天桥,因缺乏遮阳棚被诟病;为美观统一拆除的街边小店,让城市少了烟火气……当技术理性压倒人性化考量,公共空间便成了“功能的囚徒”。

2. 公众参与的缺失

此次事件中,市民直到设计落地才得以发声。反观日本东京地铁的改造,常通过市民听证会收集意见,甚至邀请艺术家参与站点设计。深圳作为“设计之都”,或可借鉴此类经验,在规划阶段引入公众参与机制,让设计真正“从群众中来”。

3. 拆除不是终点,反思才是起点

深圳地铁表示将评估拆除方案,并探索新技术替代。这或许是一次契机:未来的城市建设能否引入“适应性设计”?例如采用可调节的透明隔断、结合数字投影技术动态美化空间?

五、延伸思考:城市如何与市民“温柔相处”?

从深圳的“古墓口”到杭州的“棺材站”,争议背后是市民对城市归属感的强烈诉求。一座理想的城市,不应只有高效运转的“钢铁躯壳”,更应有触动人心的“温度”。

文化共鸣:成都地铁以“银杏叶”装饰展现蓉城秋韵,西安地铁用兵马俑元素诉说历史——设计若能根植本土文化,便能引发情感共振。细节关怀:新加坡地铁站的无障碍设施覆盖率超95%,伦敦地铁用诗歌装点车厢——公共空间的“小心思”,往往最抚凡人心。动态进化:如深圳岗厦北枢纽通过下沉广场与无柱结构,将交通枢纽变为城市客厅,证明功能与美学可兼得。让城市成为“诗意栖居地”

深圳红花山站的“古墓口”争议,终会随着隔墙的拆除或改造逐渐平息。但它留给城市的思考远未结束:在追逐“国际一流”的路上,我们是否遗忘了“人”才是城市的尺度?当钢筋水泥的森林日益庞大,或许更需要一份“让设计等人”的谦卑,一份“与市民共情”的诚意。

毕竟,城市的核心从来不是地标建筑或网红站点,而是每一个在此生活、呼吸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