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我偶然之间在儿子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张揉皱的数学卷子,上面的成绩赫然写着67分。
这一刻,我心中如崩塌一座高楼,因为这不是我为孩子设计的“学霸成长计划”的一部分。
作为曾经的985毕业生,我给他安排了满满的补习课,周末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精心安排好的。
但令我意外的是,儿子低声对我说:“爸爸,我想画漫画,我不喜欢数学。
”这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深思。
意外的发现让“学霸计划”面临挑战回首那几天,我发现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我朝着成为优秀工程师的梦想培养着孩子,目的是为了让他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可是,我却不自知地忽视了他的内心需求。
我们成人常常陷入一种误区:以自己的经历为标尺去衡量孩子的能力和未来,这种看似成熟的安排,却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
通过偶然的一次机会——那张67分的数学卷子,我发现了孩子内心渴望的声音,而不是我认为对他好的培养方向。
教育,不应该是单方面的灌输,更应该是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他们有机会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定义成一个设定好的角色。
高压之下的代价与反思一个朋友的故事再次敲打了我。
她的女儿每天下午放学后,都要练习钢琴四个小时。
这个安排是朋友精心设计的,打算让女儿在升学的时候能够脱颖而出。
事情的发展远不是计划的样子。
女儿在初三确诊了焦虑症,她在诊所崩溃大喊:“我恨钢琴!
”数据可能不完全描绘一切,但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来看,12至18岁青少年抑郁症的检出率达到了24.6%,其中很多是来自于家庭的“好意”。
面对这些,我不禁想起,在那些德国幼儿园,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学会承担自己的小责任,却不会被纠正无关紧要的小错误。
而我们呢,总是无意间把过多的期待压在孩子身上,连孩子握笔姿势都不放过,却从来没有认真教他们如何去倾听自己的内心,去发现自己真正看重的东西。
从“操控”到“观察”的教育重塑我决定放手尝试一下改变。
我和儿子开始了“父子放空日”,把手机统统关掉,只一起在公园蹲下来观察蚂蚁搬家。
当他激动地指着工蚁说“它们像爸爸一样勤快”时,我才发现他的观察力是如此惊人,以前我竟没有注意到。
过去我总责备他不专心,却未曾认真倾听他对世界的观察。
渐渐地,我用“兴趣扫描仪”来取代“成绩单”。
当我发现他沉迷于画《火影忍者》时,没再严厉指责,反而买了些关于分镜绘画的书籍放在他桌上,静静地支持着他的爱好。
三个月后,他的物理成绩意外地提高了:他居然将能量守恒定律用漫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学中有玩,玩中有学。
原来,就如同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所说,权威型父母不该是一味发号施令的指挥官,而是该成为孩子梦想的脚手架,给他们支持,给他们踏实的依托,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
让孩子选择,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改变后的我们家庭,发生了许多令人欣慰的变化。
我们为周末制定了“60分留白原则”:只有四成活动是计划内的,剩下的时间由孩子自行安排。
有一次,儿子提议去科技馆,我忍住了讲解各种物理原理的冲动,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去探索。
结果他反复观摩了一项小实验,回家后就开始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会发光的机器人,满满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而北方的一次家庭短途旅行,女儿随着小团队一起到山区支教,她在星空下给小朋友们讲课的样子,比起满分的试卷,更是一种让人心满意足的成长印记。
这种体验,无法从单一的成绩中获得。
自由和成长的终点上个月,我儿子参加了全市科技创新大赛,凭借自制的“智能垃圾分类漫画机器人”获得了二等奖。
评委问起设计灵感,他笑着说:“因为我爸不再逼我当工程师了。
”这句话让我彻底醒悟:教育的本质不应是雕刻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像点燃一颗星星,让孩子在自己兴趣的天空中,闪耀自己的光芒。
我们的孩子,正如那种植在家乡茶园中的茶树,最好的龙井总是生长在那些自如伸展的枝条上。
当我们不再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造物,孩子便能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惊艳这个世界。
教育,最终只该是静静地守护,让每一朵花都在自己的春天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