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春季温室里的黄瓜长得特别好,但实际上它们也面临一个潜在的威胁——菌核病。
这个说法对吗?
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先看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黄瓜菌核病的初期症状要知道黄瓜得了菌核病,得从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看茎,这可是最难发现的地方。
茎基部和茎分杈处发病时,病斑看上去像是被水浸过的。
这地方病斑可真狡猾,初期是淡褐色的,不细看真发现不了。
再糟一点,病斑会扩大,茎会软腐纵裂,情况严重的话,病部以上的茎蔓和叶也会枯死。
湿度一大,病部长出一层白色的棉絮状菌丝,受害后茎秆内髓部破坏,发病末期就彻底腐烂中空了。
剥开茎秆,你还能看到一层白色菌丝和黑色鼠粪状菌核。
再来说说果实。
幼果脐部发病时就像泡在水里,要是不注意还真发现不了。
接下来,病部会长出稀疏的白色菌丝,并流出透明胶状物。
到了后来,棉絮状菌丝体越来越密,果表出现黑色的粒状菌核,到这时候,病症就很明显了。
最后就是黄瓜的叶片。
这可就更难防了,初期病斑处像是被水浸湿,后来这些水浸状的斑会慢慢扩大变成灰褐色,边缘不明显。
接着,病部软腐,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
严重的时候,你甚至会看到黑色鼠粪状的菌核。
子囊菌核盘菌的病原特征你可能会好奇,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黄瓜菌核病?
罪魁祸首是一种叫子囊菌核盘菌的真菌,这东西很特别,形态各异。
菌核由菌丝扭集而成,初期是白色,后来表面变黑。
一片黑色的菌核在土壤或病株残余组织内越冬或越夏,可以存活两年左右。
条件合适时,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子囊盘像小杯子一样,里面会产生子囊和侧丝。
子囊里面有八个无色的子囊孢子,这些就是我们常见的致病小家伙。
菌核病的传播方式有了病原菌,我们再来看看它是怎么传播的。
主要有两种方式:菌核和子囊孢子。
菌核通过土壤和病株残余组织在土壤里越冬或越夏,春季温室里湿度大,温度高,这些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中的子囊孢子借助气流传播,浸染黄瓜的衰老叶片或未脱落的花瓣,它们穿过角质层直接侵入,引发初次感染。
之后,感染扩散开来,这些子囊孢子借接触和气流传播,非常迅速。
有效防治菌核病的方法说了这么多,咱们该聊聊如何防治这个讨人嫌的病害。
这里我们有几个实用的小技巧分享给大家。
首先是种子处理。
种子可是关乎发芽和丰收的关键。
你可以先用10%盐水漂浮种子,除去上层漂浮的菌核。
接着,把种子用55-60℃的热水烫种10分钟期间不断搅拌,最后晾干,再用温水浸种催芽播种。
加强栽培管理也是关键。
土壤深翻15厘米以上,防止孢子囊盘出土。
千万要控制好土壤温湿度,早春棚室平均温度要控制在29℃到31℃,相对湿度不要超过65%。
土壤含水量过大时可以适当延长灌水间隔。
还要记得及时放风排湿,摘除病瓜和病叶带出棚外深埋或焚毁,防止病源扩散。
再来聊聊药剂。
发现病株时可以采用高浓度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调成100倍糊状用毛笔涂抹在病部,涂的面积要比病部大1-2倍,病重的5-7天涂一次,可挽救80%的病株。
此外,保护地可以于傍晚密封棚室,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千克,或用45%百菌清烟雾剂,每亩250-300克进行烟熏。
遇到连阴雨天或者浇水后都要用烟剂熏烟防治。
发病初期还可以用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35%多菌灵磺酸盐悬浮剂700倍液,50%腐霉利·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悬浮剂800倍液等多种药剂,连续防治3-4次。
结尾说到这里,大家心里应该有数了,春季温室里的黄瓜确实面临菌核病的威胁,但这并不是不可防治的。
更多时候,面对这些隐蔽的、初发并不易察觉的病害,我们需要的是多一分细心和耐心。
农业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正是这份繁忙和细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丰收的喜悦。
面对每个挑战,我们用智慧和坚持去解决它。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让你的黄瓜温室更加健康丰盈。
每一次细小的观察和努力,都能在未来的丰收中得到回报。
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守护这片绿色的希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