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女士37岁,2022年体检时,莫女士第一次发现右肺中叶有个8mm的小结节。当时解读体检报告的医生告诉莫女士没什么大问题,定期随访就行。莫女士听后也没太放在心上,只当是体检中常见的小状况。
2024年,莫女士要购买重疾险,结果在材料审核时,保险公司突然要求莫女士去三甲医院复查肺结节,还说暂时无法投保。莫女士这才隐约感觉到,那肺结节或许不像她想象中那么简单。
之后,莫女士按照要求到三甲医院复查,CT结果显示是6mm的磨玻璃结节,医生建议三个月后再来随访。2024年11月,到了复查的时候,莫女士决定找专科医院仔细看看,便去上海某医院挂了医生专家号。

当天,医生让莫女士在医院重新拍 CT,还留下了联系方式,说报告出来后会短信通知,如果没问题莫女士就不用再来。莫女士听医生这样说,暗自松了口气,觉得自己的情况应该不算严重,于是安心回了家。
两天后,莫女士在手机上查到了CT报告,显示还是8mm的磨玻璃结节,大小没变化,莫女士也就没太在意,按约定给医生发了短信,请对方帮忙看看片子。然而,两天后的下午,莫女士正和同事在办公室闲聊时,突然收到医生的短信说基本考虑早期肿瘤,建议手术。
短短几个字,如晴天霹雳,让莫女士瞬间懵了。莫女士立刻拨通医生电话,医生告诉莫女士从片子看确实像肿瘤,但问题不大,术后大概率不需要放疗化疗。放下电话后,莫女士陷入了迷茫,医生说放疗化疗,这难道就是癌吗?

冷静下来,莫女士立马向之前做过肺结节手术的同事求助。同事建议莫女士再找其他医生看看,毕竟手术不是小事,必须慎重。于是,她找到了另一家医院的医生。医生仔细看过片子,语气坚定地说至少是微浸润,建议尽快手术。
莫女士对什么是微浸润一无所知,上网一查,心里愈发忐忑,于是咬咬牙,就决定做手术了。莫女士的手术安排在某周四,周二入院,入院当天下午莫女士卸了指甲,又按要求重新拍了CT,换上了病号服。
周二晚上,莫女士早早躺下睡觉,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周三一早,不到5点,护士就来抽了血。当天上午,莫女士又去做了肺功能测试和彩超检查。下午没了检查安排,莫女士只能坐在病床上,静静等待手术的到来。
终于,手术这天到了,莫女士排在第二台,没有做定位,早上8点半左右就要去手术室了。去的时候,莫女士摘掉了所有配饰,脱下自己的衣服,反穿着病号服躺上推车,盖上被子,让人推着去手术室。

到了手术室,莫女士先被推进准备室。准备室内,护士核对完莫女士的名字和手术位置后,告诉她要先放留置针,放好后,护士又在莫女士左手打了点滴。之后,没过多久,护士推着莫女士进了手术室。
手术室里灯光惨白,空调冷得刺骨,莫女士躺在手术台上冻得直发抖。护士看到给莫女士加了被子,可莫女士还是觉得冷。过了一会儿,麻醉医生让莫女士戴上氧气面罩。莫女士深呼吸了四五次之后,便失去了知觉。
再次醒来,莫女士发现自己侧躺着,睁眼就看到了医生。莫女士急切地问医生是不是微浸润,医生回答是,莫女士又昏睡过去。等再次睁眼,莫女士已经在观察室里了,又是医生把她叫醒的。醒来后,莫女士向医生再次问了同样的问题,确定是微浸润,莫女士才真正放下心来。

之后,手术当天,因为麻药的作用,莫女士一直迷迷糊糊地睡着,也不觉得痛,只是身上插着导尿管,背上还连着其他管子,基本无法动弹,也不能吃东西,感觉很是有些难受和难熬。
周五,莫女士早上醒来时,身上依旧插着导尿管、引流管和镇痛棒,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连翻身都得靠家属帮忙。但这一天,莫女士终于可以吃东西了,吃完午饭,下午在护工阿姨的帮助下,莫女士就下床走动了,在走廊里走了一圈,倒也没觉得特别疼。
周六上午,莫女士的导尿管就拔掉了。这一天医生叮嘱莫女士要多走动、多咳嗽。可这一天,莫女士的疼痛感明显加剧,按了很多次镇痛泵止痛,到晚上都把镇痛泵里面的药水按光了,所以也就没能好好活动。

周日,莫女士实在受不了疼痛,坚持让医生加了镇痛泵。本来护工阿姨还劝莫女士忍一忍的,说拔管后就不痛了,而且镇痛泵自费还挺贵,但莫女士实在无法忍受疼痛,果断选择加上了。加上之后,莫女士痛的时候就按一下,感觉确实好很多。
周一,在护工阿姨的带领下,莫女士坐着轮椅和其他病友一起去拍了胸片,结果显示没问题,上午就顺利拔管了。拔管时莫女士毫无感觉,以至于医生拔完了莫女士都没反应过来。周二,是出院的日子,家属办完手续后,莫女士便走出了医院。
出院时,虽然莫女士深呼吸和咳嗽时还会有些痛,但已经基本能生活自理了。出院两周后,大病理结果出来了,是微浸润性腺癌,肿瘤0.7厘米,切除了右肺中叶。医生告诉莫女士不需要后续治疗,切除即治愈。
最后,这次手术总费用近6万,报销后莫女士自费1.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