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77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皮肤变了,可能不是皮肤病,而是肾出问题了。”
这不是吓唬人。很多肾病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却通过皮肤发出了信号。很多人却把这些信号当成小毛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今天我们就来讲清楚:肾脏出了问题,皮肤会告诉你什么。

肾脏负责过滤血液里的废物和毒素。一旦肾功能下降,代谢产物积在体内,很多会通过皮肤表现出来。
皮肤是身体的“报警系统”,当肾功能开始出问题时,它可能最先发出警告。
但这些警告往往被误解成皮肤病,直到肾功能严重受损才被发现。

长期反复的瘙痒,是肾功能异常的常见表现。
不同于普通过敏,肾性瘙痒往往呈对称性,集中在背部、四肢,皮肤表面无红疹、无丘疹,用药也不见效。
这种瘙痒主要是因为尿毒素在体内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
晚期肾病患者中,约有40%–50%存在中到重度瘙痒感,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

肾病会导致皮肤代谢紊乱,黑色素排出障碍,使皮肤颜色发生变化。
患者常表现为面色发灰、肤色暗沉,看起来“像没洗干净”。
这是因为肾功能下降后,血液中的毒素不能及时排出,堆积在体内,影响皮肤色素代谢。
同时,贫血也是肾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皮肤缺血缺氧,也会让人看起来“脸色差”。

很多慢性肾病患者常年皮肤干裂,洗完澡后更明显。皮肤看上去像“掉粉”,甚至出现大面积脱屑。
这并不是普通缺水,而是肾功能下降导致皮肤失去保湿能力。
肾病影响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功能,皮肤角质层水分减少,屏障受损,所以越洗越干,越抓越痒。

肾脏功能衰退后,体内毒素、代谢产物无法正常排出,会通过皮肤、肺部、肠道等其他途径代偿性排泄。
皮肤作为最大的排泄器官之一,首先受到影响。
尤其是进入慢性肾病中后期,皮肤症状会越来越明显,有时甚至先于其他症状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常说:“看皮肤,有时能看出肾的问题。”

很多患者一开始出现瘙痒、变黑、干燥等皮肤变化时,都会先去看皮肤科,抹药、吃抗过敏药,结果一点效果没有。
如果这些皮肤问题长期存在,尤其合并尿泡沫多、夜尿增多、水肿等表现,要高度怀疑肾脏问题。
医生通常会建议查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尿白蛋白等指标,判断肾功能是否异常。

慢性肾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几乎没有症状,等到出现明显不适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
而皮肤变化,常常是最早的信号之一。
如果你发现自己皮肤无缘无故就瘙痒、变黑、干裂,而且持续存在,建议及时查查肾功能。

需要提醒的是,皮肤问题有很多种,不是所有瘙痒、变黑、干燥都代表肾病。
有无其他肾病表现,比如水肿、高血压、尿异常,是判断的关键。
皮肤变化只是一个“信号”,不能单独作为诊断标准。
真正是否肾病,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长期滥用止痛药、感冒药的人;有肾病家族史的人;年龄超过60岁的人。
这些群体是慢性肾病的高危人群,一旦皮肤出现异常,更要警觉。
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不要等到皮肤“喊痛”了才重视。

根据中国肾脏病学会数据,中国成年慢性肾病患病率高达10.8%,意味着每10个人中就有1个肾不好。
但早期发现的比例却不足20%。
很多患者发现得太晚,错过了保肾、延缓进展的关键期,最终走向透析、换肾。
如果能通过皮肤信号提前干预,或许能改写结局。

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皮肤问题可能是它早期的“求救信号”。
别只关注脸色,更要关注内脏的健康。
当你皮肤莫名奇怪,尤其长期瘙痒、变黑、脱屑,就该考虑是否肾出了问题。早点筛查,早点干预,比任何药更有效。
资料来源:①.中国肾脏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②.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慢性肾脏病患者皮肤症状的临床表现与处理建议[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41): 456-460.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慢性肾病健康科普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