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既然“击垮”这条路走不通,美国开始另辟蹊径!寻找并扶持可以替代中国全产业链的国家!
那么,有哪些国家被美国看中并重点扶持了呢?他们真的能如美国所愿的替代中国吗?


实际上,不管是从上一次贸易战的结果、还是从这一次关税战的结果看,美国想要用强力打垮中国的制造业、遏制住中国整体的发展势头,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所以“重点扶持”成了美国的重中之重。

最早被美国选中的国家就是印度了,这是由于他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市场潜力决定的。而且,印度自身也有非常强烈的想要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意愿。
基于外资看好和自身具备竞争动力等内外因素,西方一些金融机构曾在2023年预测,印度未来十年将迎来由离岸外包、制造业、绿色能源、先进数字基础设施等产业引领的经济繁荣。

不少西方媒体更是直接将印度称为“下一个中国”,认为印度有潜力在各个方面与中国一争高下。
比如,这两年印度的人口已经超越了中国,并且在年龄结构上比中国更为年轻化,可以承接与中国相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了。

另外,相较于已经趋于饱和的中国市场,印度的市场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这点也保证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不过印度认为自己的最大优势还在于,有利的地缘和政治环境。他们决定了印度比中国,更能深度融合进欧美市场。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以上提到的关于印度的优势,其实也是它的劣势所在。
印度的人口虽多,但其至今未能改变的种姓制度,却也给他埋下了难以调和的社会民族矛盾。这些显然会影响印度政府对劳动力的动员调配,以及投资企业在管理员工方面的成本。

而就目前的印度市场而言,不管是生产端还是消费端都还没有摆脱对大国的依赖。其中,中国在印度的基础建设和原料零配件供应上,便占有着很大比重。
也就是说,印度的市场规模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制造。至少目前而言,想要印度在与中国脱钩的情况下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基本属于痴人说梦。

至于印度的地缘和政治环境,更是决定了印度只能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因为印度也是一个强调自主性的国家,盲目在东西方之间选一边站,实在是有害无益。
所以综合而言,尽管印度的未来有不小的成长空间,但是想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既然一个印度不行,那就再加一个越南试试。美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美国在向中国轮番发起贸易战关税战的同时,却给了越南更多的优惠和投资。

越南方面也非常配合,他们不但在经济政策向外资倾斜,更是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了更符合西方价值观要求的改革。
由此可见,越南想坐稳、做大“东南亚代工王”招牌的决心,已经是非常坚决的了。

越南现有最大的优势就是廉价劳动力,这也是他最吸引资本前来投资的地方。
但廉价不等于好用。流水线上的工作看似简单易学,但实际中操作也还是要求工人具备一定技能素质的。

这方面,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人可以和中国的产业工人相比。中国工人普遍同时具备高技能素质和吃苦耐劳两项优点,这才有了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保证。
不光是操作工人技能方面,越南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基础建设的全面欠缺。

电力能源的供给不足、交通网络的覆盖不够、工业门类设施不全以及人才储备的缺乏等,无一不是越南经济发展的死穴。而要将这些基础建设不全,非得二三十年的不可。
可是这一切在中国却是现成的,也是全世界最好的。因为中国为成就今天的最全产业链、最大产能、最优商品,积累了几十年。

这种只有在中国模式下产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其他任何国家能够轻易复制的。
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发展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短时间内寻求到中国替代的打算本就是痴心妄想。

中国承认印度和越南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但这种优势和潜力理应用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更好更优的分工合作,而不是被一方霸权利用来打压一方成熟稳健的经济体。
既是对立双方国家的损失,也是全世界经济难以承受之痛。然美国却显然不这么觉着!

毕竟它的目标,保持“美国优先”之外,还要“击垮中国”!
参考资料:
【环时深度】“替代中国”论调为何越来越站不住脚?——环球网
张建平:无论短期还是长期,越南和印度都难以取代中国成世界工厂——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