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6年底到1977年初,是大院孩子参军又一高潮,年龄有的相差十岁

1976年末至1977年初,军营子弟们意外收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终于有机会参军了!这些正值服役年龄的军人子女,能够

1976年末至1977年初,军营子弟们意外收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终于有机会参军了!这些正值服役年龄的军人子女,能够追随父兄姐的脚步,穿上军装,成为保家卫国的一员。这个消息无疑让整个军营沸腾,成为当时最令人欣喜若狂的好消息。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国曾普遍存在一种不成文的惯例:当父母从企业或机关单位退休时,其子女可以接替他们的职位。这种制度被称为"顶替制",具体操作方式是每退休一人,就允许一个子女入职。这种做法在当时被广泛实施,成为许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军队中并不存在所谓的“顶替”制度。在1960年代中期之前,由于部队大院的子女大多还年幼(主要是1950年代初期出生),参军的人数并不多。仅有少数高级军官家中的长子选择入伍或考入军校,成为军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父辈的职业。然而,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顶替”,因为当时他们的父亲仍在服役。

1968年,部队大院里年纪较大的孩子基本都到了参军年龄。这一年征兵规模大幅扩大,而前一年(1967年)并未征兵,因此大院的年轻人参军热情格外高涨,纷纷主动报名。当时学校停课,加上家长们也希望子女通过部队生活得到锻炼,更推动了这股参军热潮。

那年春天,我们大院掀起了一股参军热潮,势头猛得像决堤的洪水,挡都挡不住。我亲眼看到,从二十来岁的青年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几乎都跑去报名当兵,结果也都没让人失望,一个个都穿上了军装,跟他们的父辈一样,成了军人。

从1969年到1973年,除了1972年没有征兵,部队大院的年轻人参军的热情一直很高。几乎所有的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只要符合条件,都选择了参军。曾经充满活力的部队大院,因为孩子们的离开变得安静了许多。许多家庭中,原本有三四个甚至五六个孩子,现在都去了部队,家里只剩下年迈的父母。

1973年末,当部队准备招募1974年新兵时,大家惊讶地发现,武装部不再为部队大院提供征兵名额。我的几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原本满怀希望想要参军,却因为名额限制,只能无奈地放弃,无法实现他们的军人梦想。

导致大院孩子未能如愿参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都清楚,问题出在几个关键事件上。首先是"钟某某退学退兵事件"引发了不小的震动,紧接着"李某某向上写信事件"又在大院造成了连锁反应。再加上当时正在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其中反对走后门的政策也对参军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些突发事件接连发生,相互叠加,使得大院里的孩子们想当兵的想法最终都落了空。

从1973年冬到1976年初,大院里年轻人参军的情况很少,只有个别人入伍。然而,到了1976年底和1977年初,情况完全改变了。这是因为1976年10月后,中国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转折。

1976年末到1977年初,大院子弟掀起了继1968年之后的又一次参军热潮。由于此前四年征兵受限,许多渴望从军的年轻人纷纷让家人帮忙报名。这一时期,部队和武装部门大开绿灯,只要大院子弟有意愿,年龄和身体条件基本达标,几乎都能顺利入伍。据传,当时参军的年龄跨度很大,最大的25岁,最小的才15岁,相差整整十年。有些家庭甚至有两三个孩子同时参军。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并非从学校直接入伍,而是从工厂(青年工人)或农村(知识青年)奔赴军营。

1977年,也就是有些地方在1976年底,新兵们陆续加入部队,其中女兵被分配到我们通信部队的数量尤其多。具体来说,我们通信营的通信连里有一个总机排,原本只有不到30名女兵。然而,那一年新兵一下子来了30多个,而往年正常招兵数量通常不超过10人。新兵人数直接超过了老兵,面对这种情况,营长也只能无奈接受。

通信营显然无法容纳如此多的女兵。幸运的是,新兵训练结束后,这些女兵像候鸟一样分散到了不同的单位,大部分被分配到各部队医院和机关门诊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