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出行需求激增,顺风车平台价格却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
有乘客在平台上下单后,因为一直没人接就取消了,当时付款金额为159元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探讨下动态调价机制与市场供需关系。
五一期间,顺风车日均景点订单量预计较平日暴增140%,上海、东莞等热门城市部分景点下单量甚至增长700%。
需求井喷直接导致供需矛盾加剧,平台算法依据实时订单密度动态调价,热门时段、路线价格应声上涨。
例如珠三角地区返程高峰订单量较节前增长62%,供需失衡推高车费。而跨城订单平均里程增至200公里,车费却同比下降10%,折射出平台在长线订单中“以量换价”的策略平衡。
平台则以“一口价”模糊计价规则,实际支付时暗中加价,甚至通过界面设计诱导用户选择高价服务。这种“算法黑箱”与司机逐利形成“共谋”
补贴激励下的畸形生态为刺激供给,滴滴等平台发放超4亿元司机补贴,推出“免佣卡”“流水加速卡”等福利,试图缓解节假日用车压力。
但低价竞争下,跨城顺风车单价已低至0.5元/公里,仅为网约车的1/3。珠三角200公里行程车主收益常不足150元,部分司机甚至面临亏本风险。补贴未能根本改善司机收益,反而加剧“接单-取消-抬价”的恶性循环。
五一顺风车价格乱象,本质是资本驱动下算法效率与消费公平的博弈。消费者既要接受“假期溢价”的市场规律,也需警惕平台与司机合谋的“技术性收割”。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