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日前宣称,欧盟应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国的"防务联盟"。她将本周公布的8000亿欧元军事计划称为"历史性突破",并暗示未来可能与英国、挪威、加拿大等志同道合国家展开合作。
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二任期百日记者会上,冯德莱恩警告称:"我们已明确进入严酷的地缘战略竞争新时代。"传统的安全承诺正被现实政治解构,"每个承诺都带有附加条件,国际合作沦为交易筹码"。
这项涵盖军事装备研发、网络安全建设、快速反应部队的联合防务计划,被认为是欧洲防务自主道路上的里程碑。冯德莱恩特别强调,该计划并非取代北约,而是作为补充机制存在。但观察家指出,当法国总统马克龙上周宣布"必要时可使用核武器保护欧盟成员国"时,已显露出脱离美国安全庇护的深层意图。
在特朗普政府撕毁《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款的面具、英国脱欧引发防务真空、俄乌冲突重塑欧洲安全版图的背景下,冯德莱恩的"防务联盟"宣言绝非孤立事件。这场静默发生的防务革命,折射出欧洲政治精英对全球权力格局剧变的深刻认知,也暴露出跨大西洋联盟体系的结构性裂痕。
欧洲防务自主的逻辑起点,在于对美国安全可靠性的再评估。特朗普第一个四年任期内反复无常的外交政策,将欧洲盟友置于尴尬境地,现在第二任期伊始,就从单方面冻结对乌军援到指责欧洲承担防务义务不力,从退出《巴黎协定》到极限施压北约国家增加军费,这些行为彻底动摇了欧洲对美安全承诺的信任基础。正如德国《明镜周刊》所指出的:"当华盛顿开始用交易思维处理跨大西洋关系时,布鲁塞尔意识到不能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8000亿欧元防务基金的提出,标志着欧洲防务从口号走向实质。这笔资金若能有效整合,将催生真正的欧洲军工复合体:从法德联合研发的"未来空战系统"到波兰与立陶宛共建的东部防御工事,从北欧五国共享的海洋监视网络到地中海沿岸的快速反应集群。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特别强调"可操作性军事能力"建设,而非单纯增加军费占比——这反映出欧洲精英对防务效率的清醒认知。
然而,防务自主的道路并不是那么容易。欧盟内部存在着深刻的战略分歧——西欧国家更关注大西洋安全,中东欧国家聚焦东翼防御,南欧国家则忧虑地中海安全。这种地缘认知差异直接体现在防务预算分配上,德国新总理默茨在柏林表示,“不惜一切代价(whatever it takes)”将适用于国防,强调应对欧洲安全威胁的紧迫性,具体措施包括,将GDP 1%以上的国防支出排除在债务限制之外,并设立5000亿欧元的基础设施基金,但其陆海空三军仍维持着传统防御架构;而波兰为应对俄罗斯威胁,在2024年已将军费提升至GDP的4.12%,2025年将提升至4.7%。更严峻的是,英国脱欧后留下的防务真空尚未填补,北爱尔兰边界问题与苏格兰独立倾向持续发酵,这些内部矛盾随时可能冲击防务合作的脆弱共识。
马克龙核威慑声明引发的争议,暴露了欧洲防务自主的核心困境。当法国宣布"核保护伞"覆盖整个欧盟时,既打破了冷战以来欧洲安全架构的禁忌,也引发了关于权力集中的质疑。柏林智库"欧洲政策研究中心"警告:"将核武器控制权从国家层面提升到欧盟层级,不仅涉及复杂的法律程序,更会触碰各成员国最敏感的主权神经。"这种防务权力集中化与分散化的矛盾,恰似欧盟政治一体化的缩影。
从全球视角观察,欧洲防务觉醒具有双重意涵。对美国而言,欧洲的防务自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可能削弱跨大西洋联盟的凝聚力,也可能成为分担安全成本的新伙伴。正如布鲁金斯学会专家所言:"华盛顿正从'保护者'转变为'交易伙伴'"。这种转变迫使欧洲必须直面现实:真正的安全不可能永远外包。
对于俄罗斯来说,欧洲防务的强化必然引发警惕。莫斯科将欧盟防务计划视为西方阵营的进一步东扩,其近期加强波罗的海军事部署、升级与白俄罗斯的军事合作的举动,正是对欧洲防务自主的回应。这种互动模式可能陷入恶性循环:欧洲越强调自主防御,俄罗斯就越需要加强威慑;俄罗斯越强化威慑,欧洲就越觉得需要加强防御。如何打破这种安全困境,考验着欧洲政治家的智慧。
站在历史维度审视,欧洲防务自主的尝试始终伴随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角力。从舒曼计划提出欧洲煤钢联营,到德法推动"欧洲军"构想,再到如今8000亿欧元防务基金,欧洲精英始终在追寻介于民族国家与超国家实体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当前的防务改革或许正是这一探索的最新版本:通过经济手段整合防务资源,借助制度创新突破主权壁垒,利用地缘压力倒逼政治共识。
这场防务革命的未来走向,取决于三个关键变量:一是能否构建起超越国家利益的指挥体系,二是能否平衡各成员国的安全关切,三是能否在防务能力建设与外交手段之间保持平衡。如果欧洲能够证明,防务自主不是排他性的权力集中,而是集体安全的升级版,那么它或许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开辟新路径。反之,若陷入零和思维的窠臼,防务自主很可能演变为新的分裂导火索。
当冯德莱恩将防务计划称为"历史性突破"时,她或许想到了欧盟之父们的初心——通过联合自强实现持久和平。但在百年变局的激荡中,欧洲人必须清醒认识到:真正的安全不可能单靠防务力量的增强获得,更需要智慧的政治抉择。防务自主既是手段,更是过程;既要展现硬实力,更要培育软智慧。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欧洲的答案将不仅关乎自身命运,也将影响全球秩序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