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
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市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 。烟台市古为东夷族地,夏朝时东夷族在此建国,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在此设奇山守御所,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在北山筑烽火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
一起来看烟台名列前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最美8大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烟台市招远市辛庄镇高家庄子村
高家庄子村的格局奠定于明末清初,清中后期村落开始大规模建设,后逐渐演变发展成以南北大街及其旁侧的关帝庙、徐氏家庙为核心的方形城池、鱼骨状街巷格局。纵横交错的大小街巷构成了颇似“进寶”二字的格局。

高家庄子村街巷古朴。由南北大街和四条东西向大街胡同组成,传统街巷风貌十分完整,两侧屋宇黛瓦屋顶鳞次栉比、青砖白石墙体整齐统一。

高家庄子村传统民居多为胶东传统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硬山式建筑,有少数或并联或串联的二进、三进院落。院落一般由正房、倒座、厢房组成,正房和倒座一般三开间或五开间,倒座一般于巽位(南屋东侧、北屋西侧)设屋宇式大门,大门正对厢房山墙设照壁。

高家庄子村传统民居大门门簪 高家庄子村的节庆活动非常丰富,包括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演小戏等。每年农历正月到二月踩高跷的演员都会串村演出。秋收结束,村里会组织百余名青年排练高跷,主要剧目有《西游记》《灯宫》《金钱豹》等10余种。

此外,高家庄子村在民国时期曾设说书场,讲述《大八义》《小八义》《响马传》等,广受欢迎。如今,村落南北街仍有很多民间说书人,乐此不疲地讲述着传统民间故事,深受人们喜爱。
2 烟台市招远市辛庄镇大涝洼村
烟台市招远市辛庄镇大涝洼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大涝洼”顾名思义为多水之地,明洪武年间,李安、李厚兄弟二人由四川成都府金棠县迁此定居,因处于诸流河下游易涝洼地,故名“涝洼”,后改称大涝洼。而今日大涝洼已不见河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错落的良田和排列整齐的村舍。

大涝洼建村于明代,现在村子的整体布局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由三条大街和十条长短不一的胡同相互交错,构筑起村子的整体框架。这里既有古民居大院,也有祠堂等公共建筑和风景名胜;是登莱滨海古官道上商业村落和家族村落合二为一的典范。

从这个村子里走出了多位胶东帮商人,享誉大江南北的“恒昌油坊”、“万福居”大饭店、“同兴楼”等名店,就是出自这个村子。富起来的经商大户们带回京都名匠参与老家建设,使村里形成一个京式与本地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三合院、四合院式的民居群。
3 烟台市招远市辛庄镇孟格庄村

烟台市招远市辛庄镇孟格庄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被誉为中国近代“江北出版社摇篮”,这里走出了中国墨水王——“鸵鸟”牌墨水的创始人。尤其在书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当地刘姓子孙更是干出了一番前无古人的事业,成就了“书铺文化”的美名。如今,孟格庄村,那一块块青砖黛瓦的古村落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气派的模样。

孟格庄村保持原有风貌的村居有70栋,成方连片,街巷纵横,颇具规模。村内传统民居主要是“大书铺”和“二书铺”的住宅,大书铺住宅主要集中在村东北,二书铺在东南,风格一致,两片故居由三条南北长街和六条东西短街相交连接,均为仿北京四合院式的住宅,共120余间。

孟格庄村以刘重先在洋灰胡同修建的客屋最值得一看。此屋大门朝东,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青鱼鳞瓦、门窗彩色玻璃、花岗岩石顶拱、青砖雕刻、彩釉瓷砖等等。是典型的近现代中西风格建筑,至今虽已经历逾百年的风雨,保存还是较为完好。
4 烟台市招远市张星镇徐家村
徐家村位于招远市张星镇东十公里,名列第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自明朝成化年间,徐家的先人便在此居住,至今仍完整保留着近百座晚清民国时期的传统院落。

徐家村是目前胶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各类型历史建筑最为齐全的古村落之一,保留有清末明初的民居79栋,其中以徐天华四合院为典范,是京式风格、东北风格与胶东风格的完美组合。


在四合院临街南墙石壁上,用正楷书写的“乙丙丁”三个字清晰可见,据说是因其四合院堪称“甲”,寓意富甲一方。这里建房时没用一捧土,全部用大青砖、方青花石、水泥和石灰灌浆而成,每块青花石都精雕细琢,每块青花石每寸宽必须有七道錾渠沟,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5 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街道办事处里口山村
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街道办事处里口山村,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藏着令人心醉神迷的十里杏花谷。这里四面环山,峰峦叠嶂,仿佛大自然精心构筑的世外桃源。古朴宁静的村落人家,在山谷里与杏花静静相伴漫长时光。

里口山村民自古对杏树情有独钟,山上山下、河边路旁、房前屋后,不同品种的杏树随处可见。 每年春天,便是十里杏花谷最浪漫的时节。踏入谷中,漫山遍野的杏花肆意绽放,似薄雾含烟,将整个山谷轻柔笼罩,宛如缥缈仙境。

村里的民居页很有特色,石墙青瓦,下为大石,上辅中石,最上为黑瓦,古朴自然,它们依山势和溪流而建,很多房屋还留着石鼻(古时拴马用),尤其是在杏花相伴知下,烂漫天真的像童话小屋。
6 烟台市龙口市徐福街道桑岛村
烟台市龙口市徐福街道桑岛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为山东历史文化名村。

是龙口市唯一的海岛村庄,是镶嵌在渤海湾内的一颗明珠。全岛面积2平方公里,岛上有八景,为房五石、蛙石、钓鱼台、美人礁、黄石江、缆马江、老鹅石、双江子。

桑岛村始建于明代,胡姓有名士由云南凤阳来到避难,这位名士乃是明太祖朱元璋大将胡大海之后裔。桑岛因火山喷发而形成,岛上火山岩地貌,美丽奇巧。桑岛的名字来源有三种说法:一为岛上原先长满了桑叶,二为岛的形状像桑叶,三为沧海变桑田之意。

桑岛的房屋建筑别具一格。坐向大多坐北朝南,东西两厢;房屋结构以砖石为主,旧房则是利用岛上的火山岩石砌墙,形成三合院格局。目前保留最为完善的要数有名的民宅建筑“百年老屋”,距今约有200年历史,是一座有地方特色四合院建筑,架梁是四梁八柱,房顶屋脊昂翘,青瓦叩垄。房屋所用砖是古老大青砖。

老宅区还有很多条始于清初期的胡同。条条胡同两边墙壁都用岛上的火山岩石块砌成。漫步胡同间,如曲径通幽。至今保留的“财神街”、“胡家胡同”、“范家胡同”、“王家胡同”,记录着桑岛人世代友好相处的历史,讲述着桑岛人励精图治,安居乐业的故事。
7 烟台市龙口市诸由观镇西河阳村
龙口市诸由观镇西河阳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位于龙口的母亲河黄水河畔,一座充满明清古韵、饱含胶东风情的村庄。这里的百年古建筑“哈瓦房”尤其闻名遐迩。

哈瓦房是龙口市特有的一种老房子,颇具胶东乡村特色,屋顶覆盖整齐的黑色瓦片,俯仰结合,瓦片图案极具胶东乡村的吉祥文化特色,当地人称之为“哈瓦房”。哈瓦房屋外墙的诸由观青石为当地所特有,具有强度高、保温隔热、防水、防火等特点,内墙为土坯,房屋整体冬暖夏凉。

目前,该村保存完好的哈瓦房有200多处,“最年轻”的历史也在100年以上。这些哈瓦房布局考究,功能齐全、分明,主从有序,是胶东地区现今保存完好、面积最大的哈瓦房古村落。

一座座房子相同相连,白色墙壁搭围出狭窄的胡同,走在其间,白色墙皮多有脱落,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缓缓流逝。村中那条贯穿南北的老街道却一直存在着,被人们叫做龙街。延街而建的房子不但做工精巧,而且气势恢宏。

西河阳村还建设有民俗博物馆,包括“千年辉煌”“商贾兴村”“红色记忆”“兴学树人”“老宅古今”五个展室,介绍西河阳村的历史发展进程。
8 烟台市龙口市芦头镇庵夼村
烟台市龙口市芦头镇庵夼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庄三面环山,只有一个出口通往山外,呈扇形分布。山上溪水汇流而下穿村而过,风光秀丽宁静,素有“山水风光赛江南”的美誉。

庵夼村建于明代初期,因周代庵庙得名。王姓先由本县大王家迁入,史姓后迁入开垦居住,因座落在大飘山南麓山坡,凤凰顶北麓,周代庵庙下面,故因庙取名庵夼。

村内房屋均由山石建造,形成了独特的“石屋”景观。村内现有古井10处,古树200余棵,古桥5座,古河道600余米。走进村落,可以感受时光久远的人文记忆。

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胶东二行署秘密驻扎在该村,指挥胶东地区的抗日战争,留下了许多红色记忆的旧址,享有“革命圣地小延安”、“龙口的‘井冈山’”等美誉,如今,村落内二行署法院、办公旧址及战士居住的民房依然保存完好。
古村记编辑
更多古村古镇搜“古村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