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临海。
这里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唐以来曾经长期为台州府治,台州府在南宋时为畿辅,临海作为其治所。这里人文璀璨、历史悠久、风光秀丽。
一起来看临海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全部8个小众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临海市江南街道岙底罗村
临海市江南街道岙底罗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走进岙底罗,路过石砖老房,踏过青石板桥,青山绿水如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 这里的山峦起伏,像是大地的怀抱,温柔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山间云雾缭绕,溪畔古居静美,犹如世外桃源。


古老的石头房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岁月的痕迹在墙壁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这些房子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回忆。

村落的溪流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香年溪,沿溪流两岸,古朴房屋林立,外墙多为青灰砖砌成,蛮有特色。据说岙底罗原叫‘岙底卢’,是远古卢姓先人流亡到此,看这儿山清水秀,风景迷人,就在此久居下来。

老屋,溪水、古树、古桥,这里有一种时光里遗世独立的美。漫步在村落的小巷中,能感受到那份古朴与宁静。
2 临海市东塍镇坦头村
临海市东塍镇坦头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内传统民居主要是明、清、民国年代的建筑,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要模式。吕世宗祠、金德堂是村内传统建筑中的代表,是坦头村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

坦头村远祖吕颐浩,是南宋平乱功臣。村内吕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三年。宗祠内搭有戏台,左右为开敞式厢房,各有楼梯可上,原为学堂课室。天井以石铺设,保存较为完整。吕氏宗祠旁的苦楮树,已经600多岁了,见证了明清的辉煌和落败。

金德堂位于村中建筑群的中心,是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其墙体是由贝壳烧成粉末制成砖堆砌而成的,严密坚固,至今无太大的破损,体现古人的匠心与智慧。 另有厚德堂、留余堂等传统建筑也值得一看。
3 临海市东塍镇呈岐村
位于临海东塍东,一个七彩斑斓的山间石头古朴村落,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据传,原陈氏居住岐山,始名为陈岐村,后陈氏迁居外地,何氏迁居此地。因"陈"与"呈"谐音,改称呈岐。

这个美丽的村落,被誉为深山里的“布达拉宫”。当地多石头,先民们就地取材建造了一幢幢石屋,沿着山势排列,从远处看过来,正像是一座“布达拉宫”。

走进这个古朴的村落,如同感觉自己走进了石头的世界中。石街、石墙、石屋、石碾、石磨、石路……

村落的石屋,错落叠层、首尾相连,每一幢老房子斑驳的外墙,石头上时光的痕迹,都在静静讲述着属于过去的记忆。

石头与村民世代相伴,完全融入了百姓的生活。光与石屋静静相处,那种古旧的沧桑感迎面而来。

这里深居山中,远离尘嚣,古风犹存。石屋青瓦旧居,有种昔日的淳朴和静谧,一个适合发呆,可以让时间慢下来的古村落。
4 临海市汇溪镇善家洋村
临海市汇溪镇善家洋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地处临海、天台、三门三县交汇点, 有长寿之村、垂面之村的美誉。 村庄环境优美,景色秀丽。仙溪环绕,似宝船即将启航。船上及周边古桥、古祠、古殿、古磨、古宅、古木、古农具、古乡道,无不透露出古风、古韵。

村内居民绝大多数都姓池,尊钦贤公(920——987)为始祖。公曾仕南唐留守,亦为台州池氏始祖。 善家洋之村名,将居民姓氏“池”与水,水与善,善与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饱含智慧。

善家洋村整体风貌保持了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现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尚有四合院5座,三合院2座。其中四合院有三座连片,形成凤状,村民称之为“五凤楼”。

其它保存得比较好的尚有外透、古挂楼、七保殿、戴家以及池氏宗祠与普庆堂。

此外,善家洋村的手工垂面细如丝,白如玉,闻名遐迩。
5 临海市小芝镇胜坑村
位于临海小芝镇牛头山水库东岸,坐落在一个纵深的峡谷之中。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子的历史可上溯至南宋时期, 南宋右相杜范之侄杜浒率领台州四千精兵,跟随文天祥抗元复宋。失败后,杜家村人纷纷扶老携幼,远走他乡,其中一支避祸至此。

700多年来,村民们就地取材、依山就势,沿溪以石头筑屋,以石块铺路,以石条造桥,在此营造了一个石头的静谧世界。


走进这里,可以感受古朴、静谧的原生态古村风貌。嶙嶒的石头,经过风雨的打磨,记录着时光的痕迹,沧桑且静美。清澈的小溪从村中潺潺流过,古老的石桥横跨其上,茂密的竹林和参天的古树,尤其静谧的美好。置身此村,恍若隔世。
6 临海市小芝镇桥头村石牛坑自然村
临海市小芝镇桥头村石牛坑自然村,一个袖珍、古朴的山间村落,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不同于台州其他山地村落的横屋特点,这里大多是四合院落式的民居,有“大台”、“双台”和“廿四间头”等,规模相对都比较庞大。

大多建筑的构造不追求奢华,不事精美的雕饰,显得朴实、务实而自然。房屋的墙体下部用块石叠砌,上部则用青砖筑砌,院子都有台门、道地。

走在村内,依稀能感受到这个小村曾经的富足安逸,青砖黛瓦,石墙木窗,古意悠然。 在保存最为完好的“廿四间头”院子的北边,还有过街楼,依稀可以感知旧日繁华。
7 临海市沿江镇南蒋村
秀水青山的南蒋村,名列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位于临海沿江镇西南部,是沿江最高的山上村,因为处蒋家山山南,故称南蒋。三山将南蒋环抱其中,小溪谷中过,形成“三龙戏珠”的独特山水格局。

南蒋村是临海为数不多的古建、格局、风貌都保存较完整的传统村落之一。石墙木结构的瓦房在悠悠岁月里散发着古老怀旧的韵味,南蒋大会堂昔日的“辉煌”依稀可见,慢慢的时光安静地流淌。

南蒋村中人不多,陆陆续续已经有1800多村民,选择移民下山,但仍有许多老人驻守在祖辈落下的村庄里,依然平和安详,手里操持着“篾匠”的活,晒着应季的蔬果干,编织着生活的烟火。
8 临海市白水洋镇大泛村
临海市白水洋镇大泛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地处白水洋镇黄坦与天台县南屏乡交界,坐落在南山岭脚下两支溪流的交汇之处,是黄南古道的起点。大泛古称“大畈”,意为成片的田地,因方言同音,后衍变成“大泛”。自北宋初年开始,先是祝氏,然后是汤氏、余氏,陆续迁入大泛,逐渐形成了一个三族聚居的村落,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大泛村整个村庄被山林和溪流所环绕,自北而南的大泛溪穿村而过,环境优美,物产丰饶,拥有千亩梯田和十里红枫古道。村口古樟、古祠、古石桥,刚进入村落,便可感受别番意境。

村口石拱桥,桥名“回龙”。桥体由人工采制的方整块石干砌而成,桥面嵌以卵石,两头各有两三级石阶,远看如一道彩虹横跨溪流两岸。回龙桥现存桥体重建于清朝咸丰九年,有刻于光绪三十年的(1905)的“重建回龙桥碑”。

祠堂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占地约600平方米,四合院式结构,坐西朝东,面临溪涧,中轴线上建有门厅、戏台和正厅。门厅两层五开间,前面与路廊衔接。戏台四柱式,歇山顶。正厅三开间,硬山顶,梁枋间的雕饰虽有残损,仍可见当初图案华美和雕工精细。

穿行在曲里拐弯的村中小巷,目光所及,皆是石头村落世界。石墙、石窗、石门、石级、石井、石路,以及随处散落的石磨、石臼、石础、石槽,还有横跨在溪流两岸的石拱桥、石条桥和石矴步。 村中最具规模的古宅,属祝伯英的“三台九明堂”,由三个连贯的院落组成,建于清朝康熙年间,面积约有1800平方米。因火灾现只存少量残余建筑。

穿村而过的黄南古道,始建于北宋初年,是纵贯浙东的一条重要的商贸通道。现存古道宽2至3米,全长约12公里,始于白水洋镇黄坦,中途跨界岭南山岭,终于天台县南屏乡。 秋末初冬红枫景观尤其美丽。

此外,大泛村后的千亩梯田蔚为壮观,呈长条环状的梯田绕山而行,从山脚至山顶,阡陌连绵,犹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有着“世外梯田”的美誉。 登顶俯瞰,漫山遍野的梯田层层叠叠,绵延而下,气势磅礴,壮观秀美。
古村记编辑
更多古村古镇搜“古村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