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一喷三防的3大问题:防什么?什么时候防?用什么配方防?

小马侃 2025-04-25 15:57:45

以下是小麦“一喷三防”的核心要点,涵盖防治对象、关键时期及科学配方,结合全国不同麦区特点整理:

一、防什么?——三大核心目标

病虫害防治

虫害:麦蚜(吸浆虫、蚜虫)、红蜘蛛、吸浆虫幼虫(危害籽粒)。

病害:赤霉病(扬花期高发)、白粉病、锈病(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茎基部)。

干热风防御

高温干旱导致叶片失水、植株早衰,通过喷施叶面肥增强抗逆性。

早衰防控

延缓叶片衰老,延长灌浆时间,增加粒重。

二、什么时候防?——分阶段精准施策

抽穗扬花期(关键期)

时间:4月下旬至5月上旬(黄淮海麦区),南部早3-5天,北部延后5-7天。

重点:赤霉病“见花打药”(初花期),兼防吸浆虫成虫、白粉病。

灌浆初期(强化期)

时间:5月中旬至6月初(扬花后7-10天)。

重点:蚜虫高发期,防早衰、促灌浆,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

补喷条件

遇连续阴雨(赤霉病风险)、高温干旱(干热风)或病虫害复发时,需补喷。

三、用什么配方防?——科学配伍方案

1. 基础配方(通用型)

杀菌剂:戊唑醇(15-20g/亩)、氰烯菌酯(50ml/亩)、丙硫菌唑(10-15ml/亩)。

杀虫剂:吡虫啉(20g/亩)、高效氯氟氰菊酯(30ml/亩)、噻虫嗪(10g/亩)。

叶面肥:磷酸二氢钾(100g/亩)、芸苔素内酯(0.01%溶液5-10ml/亩)。

2. 区域化调整方案

黄淮海麦区(赤霉病高发):

丙硫菌唑+戊唑醇+吡虫啉+磷酸二氢钾(防病治虫+营养)。

长江中下游麦区(多雨潮湿):

氰烯菌酯+咪鲜胺+高效氯氰菊酯+腐殖酸水溶肥(防赤霉+抗涝)。

西北麦区(干旱少雨):

戊唑醇+噻虫胺+氨基酸叶面肥+芸苔素(抗干热风+促灌浆)。

3. 高性价比配方示例

配方1:2.5%高效氯氟氰菊酯30ml + 43%戊唑醇20g + 99%磷酸二氢钾100g。

配方2:22%噻虫·高氯氟10ml + 30%肟菌戊唑醇40g + 含腐植酸水溶肥30g。

配方3:10%吡虫啉20g + 50%多菌灵80g + 磷酸二氢钾100g + 阿维菌素10ml。

四、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施药时间:

避开高温(>30℃)和授粉时段(上午9-11点),选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

器械选择:

无人机亩喷液量2-3升(赤霉病需增加),喷杆喷雾机15-20升,添加沉降剂提高附着性。

安全事项:

二次稀释药剂,混配前小范围试验;施药后6小时遇雨需补喷;收获前15天停用。

五、区域差异与灵活调整

南部麦区(如湖北):赤霉病防控优先,抽穗期即开始施药。

干旱区(如甘肃):强化抗干热风配方,增加氨基酸类叶面肥。

多雨区(如江淮):赤霉病需“见花打药”并间隔5-7天补喷。

通过科学配伍药剂、把握关键时期、因地制宜调整,可最大限度发挥“一喷三防”效果,实现小麦稳产增产。建议农户结合当地植保站预警,动态优化方案。

0 阅读:8

小马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