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持续下,小麦灌浆期怎么管理?这几个关键动作决定收成

小马侃 2025-04-30 21:48:38

在持续旱情下,小麦灌浆期的科学管理是确保产量的关键。结合当前气候特点和农技指导建议,需重点落实以下核心措施:

一、精准灌溉保墒,避免旱涝失衡

适时补水

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需维持在70%左右,缺墒地块(土壤含水量低于60%)应立即灌溉。优先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亩灌水量控制在20-40方,避免大水漫灌导致根系缺氧或倒伏。

灌溉时机:避开高温时段(如中午)及大风天气,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灌浆后期需减少浇水频次,防止田间积水引发烂根。

抗旱保根: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可通过叶面喷施抗旱保水剂(如腐殖酸类)或磷酸二氢钾溶液(150-200克/亩),减少水分蒸发。

分类施策

墒情适宜田块:结合“一喷三防”补充水溶肥,延长叶片功能期。

群体偏大田块:避免灌浆期浇水,以防倒伏风险。

二、科学肥水协同,增强抗逆能力

追肥补养

缺肥田块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3-5公斤,或通过叶面喷施尿素(50-100克/亩)+磷酸二氢钾(100-200克/亩),促进籽粒灌浆。

强筋小麦可适当喷施氮肥(如腐殖酸水溶肥),提升籽粒品质。

叶面喷肥增效

喷施芸苔素内酯、氨基酸水溶肥等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保水保肥能力,延缓叶片衰老。建议间隔7天分两次喷施,每次亩用磷酸二氢钾100克+芸苔素内酯10毫升。

三、病虫害“一喷三防”,阻断灾害链

重点病害防控

赤霉病:齐穗至扬花初期需完成两次防治,药剂可选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醇等,亩用水量20-30升(机械)或4升(无人机),确保穗部均匀着药。

白粉病/锈病:田间病叶率达0.5%-1%时,喷施三唑酮、氟环唑等杀菌剂。

虫害综合防治

百株蚜量超500头时,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等杀虫剂,与杀菌剂、叶面肥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

四、防干热风与倒伏,降低减产风险

抗干热风措施

灌浆初期喷施0.2%磷酸二氢钾+0.01%芸苔素内酯,增强植株抗高温能力。

干热风预警期,通过微喷水增加田间湿度,降低冠层温度。

倒伏预防

避免灌浆期大水漫灌,尤其群体偏大田块需控制水量。

若已倒伏,禁止人工扶起,可通过喷施叶面肥减少籽粒损失。

五、适时抢收减损,确保颗粒归仓

最佳收获期:蜡熟末期(籽粒变硬,茎秆变黄),此时千粒重最高。需避开烂场雨,选择晴好天气收割,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

收割后管理:及时晾晒或烘干,防止穗发芽或霉变。

总结

旱情下小麦灌浆期管理需以“水肥协同、防灾减灾”为核心,通过精准灌溉、叶面补养、病虫害联防及灾害预警,最大限度减少干旱对产量的影响。建议农技人员下沉一线,指导农户分类施策,确保技术到田、措施到位

0 阅读:6

小马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