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实现高产需重点抓好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三个关键阶段的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返青期管理(2月中旬至3月中旬)
分类施肥调控
壮苗田:以控为主,推迟浇水施肥至拔节期,巩固冬前分蘖。
弱苗田:早施返青肥(尿素8-15公斤/亩)结合浇水,促进分蘖成穗。
旺苗田:控肥控水,通过镇压或化学控旺(如矮壮素)抑制徒长。
中耕松土与除草
划锄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同时除草避免养分竞争。
化学除草需在拔节前5-7天完成,选择晴暖天气操作。
预防倒春寒
寒潮前灌水保墒,冻害后追施尿素+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促进恢复。

二、起身期管理(3月中下旬)
精准施肥
每亩追施尿素8-12公斤+氯化钾5-8公斤,瘦弱田增施磷酸二铵。
无人机撒施缓释肥或滴灌水肥一体化,减少养分流失。
水分调控
土壤湿度低于60%时喷灌湿润30厘米土层,忌大水漫灌。
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控纹枯病(戊唑醇)、蚜虫(噻虫嗪)和红蜘蛛(阿维菌素)。

三、拔节期管理(3月下旬至4月上旬)
追施拔节肥
每亩追施尿素20-30公斤,长势旺的麦田减少用量。
控水防倒伏
保持田间湿润但避免积水,拔节后灌“跑马水”。
病害防治
防治茎基腐病(丙环唑)、纹枯病(烯唑醇)及红蜘蛛(哒螨酮)。
防倒春寒
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增强抗寒性。

总结
三个阶段需根据苗情、墒情灵活调整,核心是“壮苗稳、弱苗促、旺苗控”,同时结合水肥、病虫害和低温防御措施,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