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可防难治”病害,扬花期是防控的“黄金窗口期”,一旦错过将导致病粒率上升、毒素污染加剧,甚至造成绝收。结合2025年最新防控技术指南,核心防治要点如下:

一、精准把握防治适期
核心窗口期
首次施药: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5%-10%花朵开放时),高感品种需提前至抽穗期。
二次补防:首次施药后5-7天(或扬花50%-60%时),若遇阴雨天气需抢雨隙补治。
极端天气应对:持续阴雨时,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需立即补喷。
区域差异化策略
长江中下游/江淮: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确保扬花一块防治一块。
华北/西北偶发区:结合天气预报,遇雨立即启动预防。

二、科学选药与轮换用药
推荐药剂清单
高效低毒药剂: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亩用量参考:15%丙硫唑·戊唑醇60-100g,20%氰烯·己唑醇110-140ml)。
禁用/慎用药剂: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已产生抗药性且刺激毒素产生)。
抗性管理
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如三唑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交替)。
高感品种首次施药需按标签用量上限使用。

三、精准施药技术
器械选择
无人机:亩用水量1.5-3L,飞行高度1.5-3m,速度≤6m/s,确保雾滴覆盖密度≥15个/cm²。
地面器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亩喷液量30L),重点喷施穗部。
增效措施
添加飞防助剂(如有机硅)和沉降剂,提高药液附着率。
混配杀虫剂(吡蚜酮、噻虫嗪)和杀菌剂(戊唑醇)实现“一喷三防”。

四、农业防控基础措施
品种选择
推广抗性品种:扬麦系列、宁麦、襄麦55等,避免引种高感品种。
秸秆管理
秸秆粉碎深翻还田(每3年一次),减少田间菌源基数。
水肥调控
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避免氮肥过量导致植株郁闭。

五、收储减损关键点
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抢收,籽粒水分≤22%。
干燥处理
阴雨天气采用烘干设备(水分≤12.5%),避免毒素二次增殖。

六、监测预警与统防统治
病害监测
跟踪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孢子成熟度及天气趋势,发布流行预警。
统防统治
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广全程承包防治模式,提高防控效率。
总结
小麦赤霉病防控需贯彻“预防为主、主动出击”原则,抓住扬花期7天关键窗口,通过科学用药、精准施药与农业措施协同发力。2025年重点推广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新型药剂,结合无人机高效作业,确保病粒率控制在3%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