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刘胡兰牺牲,12岁的妹妹在旁目睹全程,后来妹妹过得如何?

墨甲子 2023-06-05 16:52:55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1月12日,天空阴沉,凛冽的寒风席卷着文水县云州西村,年仅15岁的刘胡兰此时正被敌人压在地上,她神色平静,脸上毫无惧色。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淡淡说道:“不管你给我多少金子,我也什么都不会说的。”

说完这句话,她便被敌人送上断头台,壮烈就义。

她的妹妹刘爱兰在一旁目睹了这样的画面,又惊又惧,难以接受姐姐的死亡。

当时的刘爱兰不过12岁,经历了如此打击,好长时间都没能走出来。革命战士们听闻此消息,都十分担心她的情况。

那么她后来到底怎么样了?有没有走出失去姐姐的悲痛,是否将姐姐的红色精神延续下来了呢?

《刘胡兰》上映,引起强烈反响

1947年3月6日,毛主席在听到刘胡兰英勇牺牲的事迹后,有感而发,在纸上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八个深重有力的大字。

同时,在文水县西北战斗剧社驻扎的魏风也听闻了此事,当即便赶往云州西村走访,从村民口中悉知了一定情况后,又到刘家询问刘胡兰的家庭情况。

经过一番了解,他内心更加坚定了要将此次带有血色的感人事件写下来。说干就干,他奋笔疾书,仅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就赶出了一篇剧本。

而这篇写着刘胡兰红色事迹的话剧,就以她的名字《女英雄刘胡兰》命名。剧本出世后,战斗剧社立刻在吉县进行了排演,随后赴河津正式演出。

台上的演员同志们,将刘胡兰那平凡却伟大,闪耀却短暂却短暂的人生演绎的淋漓尽致。

随着一幕幕结束,刘胡兰壮烈牺牲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人们注视着“刘胡兰”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心里一阵颤动,观众席上爆发了激烈的掌声。

至此,刘胡兰那伟大的革命形象稳稳地扎固在了人们心中。《女英雄刘胡兰》的剧组又随解放军渡过黄河来到陕西,继续为其他在一线的解放军战士们演绎刘胡兰的光荣事迹。

1948年9月,《女英雄刘胡兰》的影响力已经蔓延至大江南北,刘胡兰那动人而伟然的形象深深刻入了战士们地脑海中,他们为此而感到光荣,同时也为此感到愤怒。

此时战斗剧社地演出仍未停止,只是女演员换了人,这是一位长相酷似刘胡兰本人的女孩。

她在演出开始时,声泪俱下地对台下解放军战士们喊着:“我的姐姐,她才十五岁,却惨烈地牺牲在了敌人手下,我恳请同志们,一定要为我姐姐报仇!”

大家这才知道,这位女演员正是刘胡兰的亲妹妹,刘爱兰!没人比她更懂得刘胡兰,也没有人比她更清楚当天刘胡兰牺牲时的场面。

在经历了沉重的打击后,她从无助的情结走出,张开怀抱拥抱解放军战士们的红色精神,她誓要亲自演出姐姐牺牲时那悲壮的场景!

1948年11月,贺总司令终于抽出身来观看这部连彭德怀副总司令都赞不绝口的《女英雄刘胡兰》,台上一幕幕演着,他终于明白其他战士们的心灵为何被此撼动。

“只要你说出其他共产党员还有谁,我们就不杀你!”敌人在锄死6个村民后,对着年少的刘胡兰问道。

“我不知道!”刘胡兰一刻没有犹豫,当即表示自己不会告知他们任何东西。敌人不死心,依然用恐吓的语气逼问她……

刘胡兰坚定的神情,敌人咄咄逼人地模样映在台下观众地瞳孔中,仿佛将他们带到了那刘胡兰那充满革命色彩的人生中,还有充满血色的一天……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32年10月8日,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从文水县云州西村的一间土屋里传了出来,这声啼哭代表着刘胡兰的降生,也代表着新一个伟大革命英雄出现了。

10岁的她便担当文水县抗日政权的儿童团团长,每天既要站岗,放哨,还要随武工队员到敌人据点散发传单、贴标语、侦察敌情,给乡里乡亲转达抗日情况,宣扬救国道理。

1945年10月,经过艰苦的抗战,我们终于迎来了胜利。虽然抗日的使命完成了,但革命战争还未结束。

1946年6月,妇救会委员石世芳提议刘胡兰加入共产党,毋庸置疑,区委会一致通过。

1947年1月8日,敌人得知我方惩处了反动村长石佩怀,决定到云州西村实施报复。

说到这石佩怀,他是一位十足的恶人,也是我党的叛徒,作为一名村长,他不仅不为村民办实事,还欺压村中百姓,甚至帮国民党阎锡山筹粮款、送情报。

党组发现他的恶行后,于1946年年底处死了他,这次惩处行动刘胡兰也在其中。

1947年1月11日傍晚,党组收到阎锡山军队要前来报复的情报,连忙同志刘胡兰转移,刘胡兰一家人在凌晨收到通知后,手忙脚乱的为她收拾行装。

“胡兰,一会儿赶快走,别回头,听到了吗?”

刘父一边系粗布,一边交待到,他生怕刘胡兰因为担心家人而拖延,果然,刘胡兰语气焦急的问:“那你们怎么办?他们找不到我,万一抓你们怎么办?”

话音刚落,外面便传出敲锣声和喊叫声,是阎锡山的军队和地主武装的“复仇队”来了。

外面敌人正吆喝着让全体村民到大庙前集合,屋内的一家人十分紧张,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敌人前来的目的,他们是不会放过参与惩处石佩怀的战士们的。

慌乱中,刘胡兰的继母突然想到可以将刘胡兰送进金钟嫂家躲避。

金钟嫂当时正处于月子期,不便下床走动,借此契机她便有理由待在屋内,可也正因如此,躲进金钟嫂家的乡亲们不少。

刘胡兰到达时,看到满屋子的人,她定了定心,毅然决然地出了门,决定自己去面对这些敌人,否则敌人找她找到这里,其他乡亲都得跟着遭殃。

她刚走到大庙前,便看到了一排排荷枪实弹地敌人,他们面前站着茫然地群众,无助的面对着冷森森地刺刀。

刘胡兰踮起脚看,发现敌人已经抓到了民兵张年成、干部家属石世辉和陈树荣、刘树山等人,这些都是当时参与处死石佩怀地人员。

刘胡兰站在群众中间,虽然心中泛着忐忑,但她从金钟嫂家走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很快,复仇队员武今川便认出了她,大声喊道:“刘胡兰!到前面来!”

这时刘胡兰已经稳定了心神,她不紧不慢的掏出了随身携带的一盒万金油和一块白手绢,又摘下手上的银戒指,沉默且郑重地递给了人群中的母亲,这也为之后我们怀念刘胡兰增加了纪念物件。

胡文秀接过刘胡兰这三样东西后,心里明白了什么,她颤抖地握住女儿的双手,眼含泪水的看着她的眼睛,刘胡兰紧了紧母亲的手,安慰似的对她点了点头,随后她便走上前去。

面对凶神恶煞的敌人,她没有颤抖,只是用平静的眼扫视了一圈,看了看倒在地上身流鲜血的其他同志们,又抬头直视着敌人的双目。

敌人被这只有十五岁的革命战士看的心虚,率先开口,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石村长是谁杀的?”“最近你和哪些人联系?”“后面的人中间还有谁是共产党?”

刘胡兰对任何问题都不予回答,只是摇头说自己不知道,敌人见她嘴严,便告诉她有人供出了她是共产党的身份,意为让她知道有人已经松口,自己也没必要继续隐瞒。

谁知刘胡兰没有慌乱,反而语气有力的回答道:“说我是共产党,我就是共产党!”

敌人见她承认,接着问道:“既然你是共产党,那你肯定知道你们村里还有谁是!”刘胡兰很快答道:“就我一个!”

敌人看她不说,便接连杀了其他被审讯的同志,试图击溃她的心理防线,可刘胡兰依然斩钉截铁的摇头,无论他们怎么威逼利诱,都只是说:“我不知道!”

最终,敌人恼羞成怒,发现从她口中套不出什么有用信息后,便喊道:“绑出去杀了!”就这样,刘胡兰被拖到群众前。

临死前,又看了看人群中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妹妹,高喊了一句:“怕死不做共产党!”

敌人手起刀落,刘胡兰这个小小女英雄就此光荣牺牲了。

如影随形的姐姐

“我们一定为你姐姐报仇!”“你姐姐是好同志!”刘爱兰每次演出时,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她形象生动地将姐姐地悲壮牺牲演绎了出来,所以解放军战士们总会在演出结束时,到台上安慰她,有人紧握她的双手,有人用力拥抱她。

虽然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但大家想让她明白他们想要为她和姐姐报仇的决心。

刘爱兰看到同志们满含热泪的双眼,怎会不知道他们和自己一样,深深痛恨着敌人,所以她不断磨练自己地演技,努力将姐姐当日牺牲时的神情举止清晰地呈现出来。

让她感到慰藉的,是每次自己演出时台下观众们那激昂的呼喊,还有社会上对姐姐的夸赞之声。

从她加入战斗剧社开始的几十年里,她将姐姐刘胡兰的形象带遍中华大地,在各种大型活动中,她都能感到姐姐站在自己身旁,告诉她要坚强,让革命战士们都明白这份红色力量。

每次上台演出时,刘爱兰都会梳起羊角辫饰演起自己的角色“爱兰子”,她演出了作为妹妹敬爱姐姐,却又懵懂无助的形象,随后又演出姐姐刘胡兰的沉着冷静。

一人分饰两角却演的很好,转变不突兀,形象很灵动,这也许是因为她对那天的悲剧实在过于深刻。

由于刘胡兰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所以后来为刘胡兰设计的雕像、邮票以及很多绘画,都是参考率刘爱兰的样子。因此,她深刻明白,自己和姐姐从未分离。

之后,《女英雄刘胡兰》被更名《刘胡兰》,还改编为歌剧、电影和舞剧,不断在全国上演,激励着各地解放军战士的革命决心,刘爱兰也一直作为主演,为大家演绎着刘胡兰就义时最生动的情景。

自改编歌剧后,有了音乐的伴奏,整个演出现场的激情更是被点燃到了一个新高度,可刘爱兰却状态有些不佳,每当一次演出结束,她都会安静一阵子,情绪显得有些低落,不比之前那样高昂。

剧社的其他演员都十分担心她的状况,刘爱兰明白大家都很关怀自己,于是袒露心声说:“每次演姐姐,我都能看到她死的那一幕浮现在我眼前……”

原来,正因刘爱兰演出太过敬业和投入,这也意味着她必须不断回忆当日地悲惨往事,于是她陷入了一段无法调节地悲怮情绪当中。

剧社的同事和领导明白了状况后,选择先停止演出,送她去读学校,继续开展正常人的人生,做这个年纪该做的事情。

因此,刘胡兰到重庆读了初中,又回到山西读了高中,在高中毕业后,到山西大学的图书馆进行工作。

在工作后,她的人生彻底走上了正确轨道,和所爱之人结婚,又诞下一儿一女。

2017年,刘胡兰牺牲已70周年,刘爱兰回忆着自己跟姐姐之间的点滴回忆。

想起幼时姐姐对自己的照顾如同母亲那般无微不至,她由衷地感叹了一句:“如果姐姐还在,她也一定能过完幸福快乐地一生吧。”

太多回忆无从宣泄,刘爱兰选择将对姐姐的思念融进创作里,她参与了《我的胞姐刘胡兰》这本书的创作,并将出版后的书带到了刘胡兰墓前,像是在告诉姐姐:“姐姐,世界从未忘记你,我也是。”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刘胡兰当之无愧的荣誉,也是流传至今的一种赞歌,“刘胡兰”的顽强不屈,敢于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49

墨甲子

简介:历史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