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看画,评价标准是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看;学艺术的看画,关注重点是技法和构图,再进一步就是探究一下这幅画的创作过程——其实到了这个阶段,已经算是深度鉴赏了。
今天给你看的这幅画,已经算是古代中国画中画得非常像,也被大多数人认为好看的了。但你要想进一步欣赏这幅画,还是得了解一下这幅画的背景知识。
这幅《五马图》,表面上就是一幅写生,但它能让文学家苏轼连夜写奏折,让书法家黄庭坚边哭边题字,甚至让高僧预言"下辈子投胎要当心"。今天,一笑就带大家走进这幅画的奇妙世界,解锁欣赏它的独家姿势。
《五马图》画的可不是普通马匹,而是北宋元祐初年西域边地进献给皇帝的五匹名马,妥妥的 “国礼”。这五匹马,每一匹都有自己的 “身份证”—— 前四匹马左上位置有黄庭坚的题签,“凤头騘”“好头赤”“锦膊騘”“照夜白”,名字一个比一个拉风;第五匹虽无题签,但江湖人称 “满川花”。
这背后,藏着苏轼的 “意难平”。苏轼身处新旧党争的漩涡,反对战争却遭各方排挤,就像这些宝马神驹,虽神骏非凡,却生不逢时,只能在皇家马厩里蹉跎岁月。于是,他请来好友李公麟,画了这幅《五马图》——苏轼把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都表现在了这五匹马身上。
为什么要让李公麟来画呢?
李公麟堪称北宋画坛画马第一人,他画马痴迷到啥程度?整天泡在皇家马厩 “骐骥院”,观察马的吃喝拉撒睡,连马打个响鼻都要琢磨半天。高僧法秀禅师看不下去,吓唬他:“再这么画,小心下辈子投胎成马!”李公麟这才慌了,赶紧问怎么办。禅师告诉他:“你多画点观音像吧。”所以李公麟的观音像也画得相当好。
了解背景后,我们再来看看《五马图》的技法。
首要看线条。李公麟用单线勾勒,却能让马 “活” 过来。看那 “照夜白”,腹、背、臀、胸的线条浓淡起伏,圆劲有弹性,仿佛能摸到马身上结实的肌肉;鬃毛和马尾的笔法行云流水,飘逸灵动,自带 “仙气”。他把线条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后世画人马的,都得跟他 “抄作业”。
接着看细节。每匹马神态各异,有的昂首挺胸,透着傲娇;有的低头沉思,满是忧郁,仿佛在感慨 “马生不易”。牵马人也大有来头,前两匹马来自西域,牵马人是西域面孔;第三匹 “秦马” 的牵马人也是西域风。李公麟连人物的服饰、表情、动作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仿佛能听到他们和马的对话。
不过,《五马图》也有 “未解之谜”。最后一匹 “满川花”,画风和前四匹明显不同,有人怀疑是后人 “乱入”;更传奇的是,传说李公麟画完 “满川花”,这马就死了,养马人坚信是他把马的灵魂画走了,黄庭坚还跟着 “吃瓜”,这故事,比小说还精彩!
米芾在《画史》里评价:“韩干画的马太胖,李公麟这才叫骨相大师!”
最后还得提醒一点:想看《五马图》的原作,得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版本,带彩色的。咱们国内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是照片翻印的黑白版。
《五马图》画的是马,却不止是马;是画,却早已超越了画。当你知道苏轼借马抒怀的纠结,看懂李公麟用线条给马“画骨”的神技,听过“画马夺魂”的传奇,再看那些昂首的骏骨、低垂的眉眼、飘逸的鬃毛,突然就会发现:原来千年前的笔墨里,就藏着无数个“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