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的含金量被当下家长们对学区房、课外班等一系列的投资中,一再提升。
因此当珠海科技学院近年来频频获得政府、行业与海外名校的“双向奔赴”,逐渐成为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地时,该校31000元/年左右的学费标准已经难以引发热烈的讨论,家长已经从从这所高校的“成长加速度”中找到了答案——与其说这是单纯的教育支出,不如将其视为一份通向高质量发展的“成长投资”。
从珠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带队深入校园调研的举动,就能窥见地方政府对珠科的高度倚重。在健康城市建设的关键赛道上,民政局将破解养老政策难题、优化康养服务的期待寄托于该校健康学院的科研成果。该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参与社区康养实践、护理技能实训室与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硬核配置,让课堂知识与老龄化社会的真实需求无缝对接。
这种“入学即入行”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真实的行业经验,而政府将政策研究课题向高校倾斜的信任票,恰恰证明了学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脉搏的同频共振,也为学生们谋取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校在创新创业赛道的布局,市级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的认定,标志着珠科已搭建起从创意萌芽到产业落地的完整生态链。当多数高校还停留在创业计划书竞赛阶段时,珠科学子已在25.1万平方米的实践基地里打磨出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更通过18个校外基地获得千万级投融资对接机会。
这种“真刀真枪”的创业孵化,不仅让学费转化为看得见的商业价值,更培育出敢闯会创的湾区新生代。相较动辄百万的商海试错成本,学校提供的免费场地、导师资源和政策扶持,早已让学费显得物超所值。
如果说本土化产教融合筑牢了发展根基,那么与马来亚大学共建科研平台的突破,则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作为马来西亚的顶尖学府,马来亚大学选择珠科作为合作伙伴,看中的不仅是其QS亚洲五星级大学的底蕴,更是学校在旅游管理、健康护理等特色学科上的创新基因。
学生未来有机会在吉隆坡参与跨国课题研究,或是通过双导师制获得国际认证的双学位时,这种全球化教育资源的接入,正在重构人们对民办高校价值的认知框架。
纵观珠科的进阶之路,每笔学费都在转化为可量化的成长资产:政府将民生工程难题交给师生破解,企业把真实项目搬进实训课堂,国际顶尖学府敞开科研合作大门。这种“校政企”三方联动的独特生态,使得学生尚未毕业就已站在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节点。
在高等教育从“学历导向”转向“能力本位”的当下,珠海科技学院用实实在在的产教融合成果证明——衡量学费的价值尺度,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它能否兑换成改变命运的发展机遇。当越来越多的学子在这里实现从课堂到行业、从本土到全球的跨越式成长,这份投资终将在湾区发展的浪潮中收获超额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