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秦吏这几天为什么火出圈,被誉为与秦始皇“同样不朽”?

云端逐梦星河 2025-04-30 18:01:17

2024年3月25号,湖北省博物馆开了场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一个大新闻:他们用3D打印技术,做出了两千多年前一个叫“喜”的秦朝小吏的雕像。“喜”这人可不一般,他和秦始皇年纪差不多大,一生经历了不少法律方面的事儿和战争,还留下了好多秦国的法律文件。结果这一公布,“喜”就火了,好多媒体都说他跟秦始皇一样“永垂不朽”。

据说,“喜”的骨骼保存情况挺好,像颅骨、下巴骨、肩膀骨、胳膊骨、胸口骨、肋条骨、脊梁骨,还有腿骨这些都还在,不过腿骨里右边的胫骨和腓骨远端没了,手骨和脚骨则丢了不少。

通过对颅骨形状、下巴骨和骨盆等特征的研究,可以确定这个墓主是个男性。用大腿骨最长的地方来算,他的身高大概是161.5厘米;再看左边大腿骨头的最宽处,估计他的体重差不多是59.9公斤。另外,从耻骨连接的地方和臼齿磨损的程度来看,他的年龄应该在45岁到50岁之间。

另外,通过对骨骼不同部位锶同位素的检测,我们猜测这个人小时候可能不住在安陆(云梦),而是后来从别的地方搬到了安陆。这个情况跟云梦郑家湖墓地里的情况差不多,那里的大部分墓主人都是从关中或者周边地区过来的。

乐:一个小秦官的法庭斗争历程他,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秦朝小吏,却踏上了一场与众不同的法律征途。在那个年代,法律不仅是规矩,更是战场,而他,就在这战场上奋力拼搏。从踏入官场的那一刻起,他就明白,自己的人生将与法律紧密相连。每一天,他都在与各种案件打交道,从邻里纠纷到重大犯罪,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一个家庭的未来。在这场法律战争中,他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成长。面对复杂的案情,他学会了抽丝剥茧,寻找真相;面对狡猾的罪犯,他学会了斗智斗勇,将其绳之以法。他的名声,也在这一场场斗争中逐渐传开。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他遭遇过误解,承受过压力,甚至面临过生命危险。但每当看到正义得以伸张,受害者的脸上露出笑容,他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就这样,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法庭斗争历程。虽然只是一名低级秦吏,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有信念,就能在法律的世界中闯出一片天地。

在湖北云梦县的西边靠外的地方,有个叫睡虎地的地方,那原本是个比周围地面要高些的小山脚。到了1975年快结束的时候,因为要建水利工程,有个农民在挖水渠的时候,不小心挖到了一座古墓,他立马就跟有关部门说了。湖北省博物馆一听说这事儿,就火急火燎地派了考古队到云梦去,开始考古调查和挖掘。除了那个农民找到的那座古墓,考古队在睡虎地那山嘴周围,还发现了很多其他的古墓,总共有11座,都挨得很近。按照惯例,他们就把这12座古墓按顺序编上了号,从1号到12号。

云梦这地界儿挺平坦,水源也丰富,种庄稼、打渔都挺合适,算是个地道的鱼米好地方。春秋战国那会儿,楚昭王就在这地界上盖了座城,后来大伙儿都管它叫“楚王城”。到了吴楚两国开打的时候,楚王城往那一摆,这儿就成了两国对着干的最前头。早些年,考古的专家们在这儿挖出了不少老物件儿,所以这次来挖,考古队心里头那个期待啊,别提多高了。可一开始挖的十座坟头吧,都是小打小闹的,坟口方方正正的,上头没土堆,底下也没通道。挖出来的东西呢,大都是陶罐子、木漆盒子这些。这么一看,这些坟都是老百姓的,按常理说,没啥大宝贝。这可把考古专家们给郁闷坏了,不过接下来的发现,那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挖到7号墓那会儿,我们有了个大收获。椁盖的门框上,刻着“曲阳徒邦 五十一年”这几个字,特别显眼。

“云梦”在战国那会儿叫“曲阳”。战国时候,就秦昭襄王一个人当了超过50年的国君。考古的人根据挖出来的东西,确定了这个“五十一年”指的就是秦昭襄王在位的第五十一年,换算成公历就是公元前256年。那一年,秦国用的战术是“远交近攻”,对挨得近的赵国和韩国大打出手。

不过,跟之前挖出来的几座坟一样,这座坟也是里面一个棺材外面再套个椁。虽然大部分葬的东西都没坏,但都是像彩绘陶罐、油漆木头玩意儿、铁家伙这些秦朝小兵用的陪葬品。这和椁盖门上刻的“曲阳徒邦”几个字,说明的墓主人身份挺匹配的。

挖到11号墓那会儿,事情又起了新变化。这墓虽然也是个长方形的竖坑,但比其他墓大了那么一圈。坑里的土也讲究,上面盖了1.1米厚的杂色土,底下则是2米深的青灰色泥巴,到了墓室最底下,还是层层砸实的夯土,硬得很。墓里头还有个椁室。整个墓深5.1米,椁室里还积了一汪又深又清的水。考古的时候,这种“水墓”可不常见,说明椁室封得严严实实的,密封效果一流。

椁室里头,除了放着内棺,还有个专门放陪葬品的地方,叫头厢。上头摆的是铜器和陶器,底下则是漆木器。这些东西跟前面几个墓里挖出来的大都相同,没啥特别的。但是,等把棺盖一掀,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为啥呢?因为那具已经烂掉的骨架上,乱七八糟地堆了好多竹简。枕头上、脸旁边、胸口,还有身体右边,到处都是一捆捆的竹简,而且保存得还挺好。

考古队为了保住那些竹简,打算把内棺整个搬到云梦文化馆去,之后再慢慢弄。等他们仔细整理后,发现一共有1155根完整的竹简,还有80片碎的,加起来字得有4万多。

那时候,湖北在竹简保护上技术还不够先进,所以这批竹简就被送到了北京,让国家文物局帮忙给它们做脱水保护。后来,经过好多专家的仔细鉴定、研究和整理,大家一致认定这批竹简是咱们国家目前找到的最早的竹简,它们写于战国晚期一直到秦始皇那个时候,字是用墨写的秦隶,这可是篆书变成隶书的重要实物证据。竹简里讲的都是秦朝的法律、行政文件、医学的书,还有一些算吉凶日子的书,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秦朝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和医学情况。所以说,这批竹简不管是对研究中国书法,还是对了解秦朝历史,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学术价值,是谁也替代不了的。

特别是说到秦朝法律的部分,云梦睡虎地秦简里头超过一半都是讲这个,它真的是咱们国家挖到的最早、最全的一套秦朝法典,法律史上这可是个大事儿。以前啊,书上提到的秦律都是东拼西凑的,还有好多传错了,害得大家对秦朝法律,甚至整个秦朝社会都有不少误会。现在好了,云梦睡虎地秦简一出,把这些缺的都给补上了,让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秦朝的历史。所以说,这批竹简有多重要,怎么夸都不为过。

这批陪葬的竹简里,《编年小记》挺不一样,它原本被放在墓主人脑袋边上,一共有53片,字数大概550左右,不过少了大约30个字。它讲的东西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快速过了一遍从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到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这四任国君90年间国家发生的大事,大部分是讲秦国对外打仗的事儿;另一块就是简单说了说墓主人自己的人生经历。

根据竹简上的记载,这座墓的墓主叫“喜”:“在四十五年那会儿,攻打大野王的时候,到了十二月甲午日的鸡鸣时分,喜就出生了。”

秦昭襄王掌权的那年算是第四十五年,因为秦国历史上,只有秦昭襄王一个人坐稳了45年的江山。野王这个地方,现在就在河南沁阳,战国时期那会儿,它是韩国的地盘。喜出生那会儿,他的老家湖北安陆,早已经是秦国的地方了。“攻打大野王发生在秦昭襄王四十五年”,这事儿跟历史记录能对上号。

考古专家对坟墓里主人的骨头做了仔细检测,结果显示墓主大概45岁上下。《编年纪》这本书提到墓主生平事迹的最后一年,正好是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年,这么算下来,喜这个人应该是46岁左右,跟检测的结果挺吻合的。

公元前262年,对应的是秦昭王统治的第45个年头,那时候秦始皇嬴政还没来到这世上,他还得再过三年才会在邯郸出生。而“喜”这个人呢,他是在秦始皇统治的第30年,即公元前217年去世的。秦始皇一共做了37年的皇帝,他在公元前210年去世。这么算来,“喜”活了46岁,比秦始皇还要大三岁,但他却比秦始皇早死了整整7年。换句话说,虽然“喜”只是秦国的一个小官,但他的一生却完整地见证了秦始皇打败六国、统一全天下的整个过程。

下面,咱们聊聊在那个特别的时期,“喜”这个人物是怎么在秦始皇的掌控下度过他的一辈子的。

公元前246年,13岁的嬴政当上了秦王,不过那时候,真正掌权的是丞相吕不韦。在秦国,有个规矩,就是男的到了年纪都得去当兵,这个年纪叫“傅籍”,得在专门的册子上登记,然后按照这个来派任务。一般来说,从15岁到60岁都得这样,但要是有了爵位,56岁就不用再去了。就在这一年,有个叫喜的,16岁了,刚好到了“傅籍”的年纪,就去登记了。那时候的秦国,地盘可不小,北边挨着长城,南边到了长江,东边过了函谷关,西边也超出了关中西部。但秦人还不知足,他们想要的,是整个天下。

两年后,喜真的去当兵打仗了。他打的第一仗,目标是魏国的卷城,据说那地方现在大概是河南新乡原武镇圈楼村附近。卷城挨着黄河,是去魏国都城的必经之路,特别关键。秦军和魏军都知道这个地方有多重要,所以打得特别狠。两边抢来抢去,好几次易手,最后秦军还是赢了,杀了魏国三万多人,占领了卷城。

喜的那个部队立功后,喜在秦始皇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44年,回到了老家安陆。到了这一年的八月,喜就进了秦朝的官府,干上了整理文书的活儿,成了个小官。

但这种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喜在第二年又接到了去军队的命令。根据《编年纪》的记录,从公元前254年起,秦国搞了个新规定,直接从小官里头挑人去当兵,好补上打仗打没了的兵力。不过还好,喜这次去军队的时间不长,年底十一月就回家了。这次去军队一趟,他还捞到了好处,官职升了一级,成了个管文件的官,乡史。

在那之后的八年时光里,喜一直过着平凡的小吏生活,他先后在安陆、鄢地当过令史,还在鄢地管过治狱。这些官职具体是干啥的,现在已经不清楚了,但估计都是和法律打交道的小角色,主要就是得把那些国家定的法律条文都搞明白,帮着地方官按法律管老百姓。毕竟那时候能读书认字的老百姓没几个,喜的工作里头估摸着还得给老百姓讲讲那些法律条款,说不定还得给他们上上法制课呢。喜这人肯定是特别认真负责,看他仔仔细细抄的那612片法律竹简就知道了。

在喜的墓里头,还挖到了一副“六博棋”。听说这棋的玩法在《楚辞·招魂》里头有写,说是由棋子、棋盘、还有投掷的玩意儿三部分构成。棋子就是在棋盘上跑的那些小雕像,用象牙雕的,两边各六个,一个老大带五个小兵,所以叫六博。棋盘呢,就是方方正正的,上面还画着弯弯绕绕的路线。那个投掷的玩意儿,跟骰子差不多,不过是用竹子做的,大概有六分长,用来决定怎么走棋。六博棋在春秋战国到秦汉那会儿特别火。看来,喜也是个爱下六博棋的主儿,这说明他的日子啊,过得还算悠哉游哉。

秦始皇在位的第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34年,喜在安稳度过了八年之后,又被征召入伍,记录上写着“十三年参军”,“十五年加入平阳部队”。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秦始皇二十七年,喜只是简单地记下了几场战役的名字,对自己的私事却只字未提。或许喜这个人太老实,没意识到那时候的局势,秦始皇已经干掉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那一帮人,自己独揽大权。秦始皇心里头有个大计划,就是要征服整个天下。秦军打仗的目的,不再是抢城池、占地盘,或者当个什么王称霸,而是要彻底打败敌人,统一全国。

得留意下《编年纪》里“十九年”那块儿后面写的“南郡备敬(警)”这四个字。南郡啊,那是秦朝时候的一个地方,就在汉江的南边,管事儿的地方在江陵县,放到现在就是湖北的荆州。专家们翻了翻跟它一起挖出来的《南郡守腾文书》,觉得这可能是南郡的太守腾,在秦始皇十九年那会儿,发的一个要加强南郡防守的命令。为啥呢?还不是为了配合秦国那时候正打着的统一大战。秦始皇十九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就是公元前228年。那时候,秦军刚把赵国给灭了,北方算是统一了,接下来他们的目标就盯上了南方的楚国,准备拿它开刀了。

喜在《编年记录》里,最后一次聊起老家,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他说:“现在我路过安陆了。”打那以后,他的笔就永远定格在了“三十年”这俩字。这“三十年”指的是秦始皇三十年,换算成公历,就是公元前217年。那一年,秦始皇派兵灭了齐国,一统天下的大业算是完成了,还动手修起了后来名震天下的万里长城。可喜这个为了六国统一,四处征战、历经磨难的小人物,却不明不白地,在没人注意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一个小角色,写了一本《编年录》,这些东西都被发现在一个不起眼的坟墓里。它们给我们讲述了秦始皇征服六国那段历史里,一个忠心耿耿、勤勤恳恳的小官员的人生故事。(完)

0 阅读:9

云端逐梦星河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