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年,13岁的赵祯登基,成为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这位少年天子或许没想到,自己会在皇位上稳稳“躺平”四十二年,甚至被后世戏称为“史上最没存在感的明君”。但正是这种“不折腾”的执政风格,意外地浇灌出了北宋最灿烂的黄金时代。

一个深夜的故事,或许能解释仁宗的治国逻辑。某天凌晨,年轻的仁宗批阅奏折时突然想吃羊肉汤,但犹豫片刻后,他挥挥手让内侍退下。次日,皇后问他为何不吩咐御厨,仁宗答:“祖宗法度,御膳皆有定例。若朕夜间索食,必成惯例,此后每日宰羊一只,徒增百姓负担。”
这个细节被司马光记入《涑水记闻》,看似平淡,却暗含了仁宗朝的核心密码:克制欲望,尊重制度,以“不搞事”成就“大格局”。
被低估的“守成之主”:仁宗的生存法则仁宗接手的大宋,表面繁荣,实则暗流涌动。真宗晚年沉迷封禅,国库虚耗;北有辽国虎视眈眈,西有党项悄然崛起。少年天子坐在龙椅上,耳边回响着刘太后的训诫:“官家需谨记,天子一动,天下皆动。”
刘太后垂帘听政的十一年,成为仁宗最好的政治启蒙。他亲眼目睹太后如何以“守”代“攻”:通过维持与辽国的澶渊之盟和平,通过科举选拔寒门子弟稀释权贵势力,通过“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填补真宗朝的亏空。当1033年太后去世,23岁的仁宗亲政时,他选择了一条更温和的道路——用制度代替权谋,用人才平衡利益。

仁宗朝的“不折腾”,绝非无为而治,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平衡术:
权力制衡:三足鼎立的朝堂生态
仁宗刻意维持着“改革派”“保守派”“实干派”的微妙平衡。当范仲淹提出激进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时,仁宗支持他发起“庆历新政”;但当改革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引发动荡时,他又默许欧阳修等人撰写《朋党论》,为叫停改革铺路。“朕非不知范卿忠心,然治大国如烹小鲜,过犹不及。”这番对宰相文彦博的私语,道出了他的执政哲学。
人才红利:寒门与贵族的共舞
仁宗一朝科举录取进士近万人,远超前后诸朝。他亲自把关殿试,提拔了包拯、韩琦、富弼等寒门子弟,同时也重用吕夷简、庞籍等世家大族。“天下英才尽入彀中,则朕可高枕无忧矣。”这种“用人不疑”的策略,使得朝堂始终保持着活力与制衡。
经济静默:藏富于民的智慧
仁宗废止了五代延续的“榷茶法”,允许民间自由买卖茶叶;将“和籴法”(政府强制购粮)改为“市场议价”;甚至在1043年批准四川民间发行“交子”,开创了世界纸币先河。这些“不干预”政策,意外激活了商品经济,汴京商铺增至两万六千余家,年商税收入达2200万贯,堪比盛唐。

仁宗的“不搞事”并非怯懦。面对三场重大危机,他展现了独特的应对智慧:
庆历和议:用钱买和平的算计
1044年宋夏战争,北宋虽胜却损耗巨大。当西夏提出称臣纳贡时,仁宗力排众议接受和议,每年“赏赐”西夏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朝野哗然,但仁宗看得更远:“用百万钱帛省十万兵费,免千万生灵涂炭,岂非善政?”此后四十年西北无大战,节省的军费反哺民生。
濮议之争:儒家礼法的破局
1063年仁宗病重,因无子嗣引发“立储风波”。他最终选择养子赵宗实(英宗),并特意嘱咐:“嗣君生父濮王的名分,交由后世定夺。”这个看似甩锅的决定,实则避免了一场可能撕裂朝堂的礼法战争,为北宋皇权平稳过渡留下空间。
包拯唾面:容忍直谏的气度
某次朝会,包拯因反对任命外戚张尧佐,激动时将唾沫溅到仁宗脸上。皇帝默默拭面,最终收回成命。此事被《宋史·包拯传》大书特书,仁宗用“唾面自干”的隐忍,换来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风骨。

仁宗朝的“躺平”政治,结出了令人惊叹的果实:
· 文化井喷:欧阳修主修《新唐书》,活字印刷术诞生,《太平寰宇记》完成,汴京瓦舍勾栏日夜上演杂剧;
· 科技飞跃:苏颂造出水运仪象台,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医学家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
· 思想争鸣:范仲淹“先忧后乐”,张载“为天地立心”,王安石在江宁讲学酝酿变法;
· 经济奇迹:全国耕地面积达5.2亿亩,铁产量突破12万吨,商税占比首次超过农业税……
《清明上河图》中那座熙攘的汴京城,正是仁宗朝最后的余晖。当苏轼在1061年考中制科第三等(百年第一),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平淡无奇”的时代,即将成为后世士大夫心中“回不去的黄金年代”。
被误读的“躺平”真相后世常批评仁宗“懦弱”“平庸”,但数据揭示另一面:
· 人口从真宗朝的1628万增至仁宗朝的2540万;
· 中央财政收入最高达1.2亿贯(约合明清鼎盛期两倍);
· 司法层面创立“鞫谳分司”(审与判分离),死刑复核权收归中央。
这些成就背后,是一个深谙“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帝王。仁宗晚年曾对大臣感慨:“朕日慎一日,唯惧失人心。” 这种敬畏,恰恰成就了北宋最后的太平盛世。

宋仁宗的“躺平”,本质上是一种高明的政治哲学:以制度代替人治,以稳定培育繁荣,以克制换取空间。在他之后,无论是王安石变法还是元丰改制,北宋再未找回这种“静水流深”的从容。正如朱熹所言:“仁宗之世,君子满朝,此三代以下极盛之时。”
当我们在“内卷”与“躺平”间焦虑时,一千年前那位深夜忍住羊肉汤的皇帝,或许给出了另一种答案:真正的治国之道,不在于制造多少热闹,而在于守护多少静好。
参考文献1. 《宋史·仁宗本纪》(元·脱脱)
2.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
3. 《涑水记闻》(宋·司马光)
4. 《梦溪笔谈》(宋·沈括)
5. 《东坡志林》(宋·苏轼)
6.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7. 《汴京之围》(郭建龙)
8. “庆历新政”相关奏疏(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欧阳修《朋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