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东南三贤”吕祖谦:诗融万象,一花一木皆含处世之道

火云上有诗词 2025-05-02 11:12:33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时期集理学、史学、文学于一身的通才式人物,与朱熹、张栻并称 “东南三贤”,开创了兼容并蓄的 “金华学派”(又称 “婺学”),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南宋学术走向,至今仍闪耀着智慧光芒。

春日 其一 南宋 · 吕祖谦

春波无力未胜鸥,夹岸山光翠欲流。

若使画成惊顾陆,更教吟出压曹刘。

首句 “春波无力未胜鸥”,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水波轻柔舒缓,仿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载鸥鸟的轻盈身姿。“无力” 一词赋予了春波以人的情态,将春天那种柔和、慵懒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从侧面衬托出鸥鸟的灵动与活泼。

次句 “夹岸山光翠欲流”,展现出一幅两岸山峦翠绿欲滴,山色仿佛要流淌出来的迷人画面。“翠欲流” 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强化了山色的浓郁与生机,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片翠绿在眼前涌动,感受到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后两句 “若使画成惊顾陆,更教吟出压曹刘”,诗人展开想象,认为这样的美景如果被画出来,一定会让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陆探微惊叹;要是被吟咏出来,其诗作的艺术水准也足以超越曹操、刘桢等文学大家。这两句通过对绘画和诗歌创作的联想,以对比和衬托的方式,高度赞美了眼前春天景色的绝美,以及其蕴含的无穷艺术魅力。

春日 其二 南宋 · 吕祖谦

络石寒毛涧底明,春来绿遍小峥嵘。

凭谁再续平泉记,为定芸兰孰弟兄。

“络石寒毛涧底明”,诗人开篇描绘了一幅奇特的画面。“络石” 是一种植物,生长在涧底,“寒毛” 则形象地写出了络石的纤细形态,在涧底的光影中显得格外鲜明。一个 “明” 字,既写出了络石在光线照耀下的明亮状态,又暗示了涧底环境的清幽,给人一种清冷而又明亮的视觉感受,为全诗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

“春来绿遍小峥嵘”,承接上句,描绘了春天到来后的景象。随着春天的脚步,络石生长得极为繁茂,绿色遍布了整个小小的山岩。“绿遍” 突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峥嵘” 本指山势高峻突出,这里用来形容小小的山岩,赋予了山岩一种独特的立体感和险峻之美,同时也暗示了络石生长环境的独特。

“凭谁再续平泉记,为定芸兰孰弟兄”,诗人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唐代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平泉山居草木记》中记载了李德裕在平泉山中收集的各种珍稀草木,诗人借此典故,希望有人能够续写这样的草木记,来评定眼前的络石和芸兰谁更像兄弟般亲密。这里的 “芸兰” 可能是与络石生长在一起的另一种植物,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络石和芸兰比作兄弟,赋予它们情感和生命,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中万物之间的和谐与亲密关系。

晚春二首 其一 南宋 · 吕祖谦

卷地狂风殿晚春,落花盖水欲成云。

向人不改故时面,惟有苍官与此君。

“卷地狂风殿晚春,落花盖水欲成云”,开篇以 “卷地狂风” 破题,一个 “卷” 字如重笔扫过,写尽晚春风势的暴烈与急促,仿佛为春天奏响终章(“殿” 即 “殿后”,喻季节更迭)。继而 “落花盖水” 承接风势,万千花瓣随水流聚,覆盖水面如层层叠云,“欲成云” 的想象极具张力 —— 落花的缤纷与水面的浩渺交融,既见春末的绚烂凋零,又隐含 “繁华易逝” 的叹惋。动态的风、花与静态的水、云形成视觉对冲,奠定了 “盛极而衰” 的时节基调。

“向人不改故时面,惟有苍官与此君”,笔锋陡转至两种常青之物:“苍官” 指松(典出《易・说卦》“苍筤为木”,后以 “苍官” 称松),“此君” 指竹(典出王子猷 “何可一日无此君”)。二者在狂风落花中 “不改故时面”,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松竹以 “不变” 的人格特质 —— 松之苍劲、竹之青翠,在晚春的变迁中始终保持固有姿态,与首联的 “动” 形成鲜明对照。自然物候的 “变” 与松竹的 “不变”,构成诗歌的核心意象张力。

晚春二首 其二 南宋 · 吕祖谦

风絮流花一任渠,北窗高卧绿阴初。

闭门春色閒中老,为谢平生董仲舒。

“风絮流花一任渠”,开篇以 “风絮流花” 勾勒晚春的凋落意象 —— 柳絮纷飞、落花随水,本是易引愁思的景象,诗人却以 “一任渠”(任凭它去)的放任态度消解伤春情绪,展现出对自然规律的坦然接纳。这种 “不执着” 的心态,暗合道家 “顺应自然” 的哲思。继而 “北窗高卧绿阴初”,化用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 “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的典故,将自己置于初成的绿荫之下,营造出隔绝尘嚣、身心舒展的幽居图景。“北窗” 象征远离喧嚣的精神栖所,“绿阴初” 则以新绿的生机冲淡晚春的凋零,暗示诗人在季节更替中寻得内心的恒定。

“闭门春色閒中老”,“闭门” 既是物理空间的封闭,更是精神上对外部世界的主动疏离 —— 诗人将春色关在门外,任其在 “闲中” 老去,“老” 字拟人化,赋予春色以生命历程,暗含对时光流逝的凝视而非悲叹。这种 “闭门” 的选择,不同于董仲舒 “三年不窥园” 的专注治学(见下句),而是转向对个体内心世界的经营,在 “闲” 中达成与自然时序的和解。此处的 “闲” 并非空虚,而是蕴含着理学家 “主静” 修养工夫的诗化表达,即通过静处观物来体认天理。



0 阅读:10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